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对男性生殖系统或有影响中国科学报 2016-11-23 |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宣布,寨卡病毒和由其引发的神经系统病变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后,世卫组织将转为依靠长期机制,应对这一显著持续的公共卫生挑战。
虽然世卫组织已将寨卡病毒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名单中移除,但关于这种病毒的影响及背后的众多科学谜题还在驱动着全球科学家持续工作。
北京时间11月22日凌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向东课题组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团队合作的一项最新发现。这支中国联合团队发现,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这一发现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寨卡病毒影响人类健康的可能性。
“低调”的寨卡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主要宿主为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寨卡病毒与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登革热、乙脑、西尼罗病毒一样,主要通过蚊媒传播。
这种病毒其实并不新,早在1947年就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被发现,但一直没有形成“大气候”。直到2015年,寨卡病毒在南美大暴发,才使其成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截至11月10日,全球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寨卡病毒在境内传播的疫情。
寨卡病毒的潜伏期3~12天,发病后2~7天痊愈。大部分人没有明显症状,只有约20%的感染者会表现出轻微症状,如急性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结膜炎、头痛等。
与“血腥”的埃博拉病毒等相比,寨卡病毒看上去似乎非常“低调”。但从去年以来,巴西有约2000名新生儿被确诊为小头症,这一现象被指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有关,这让该病毒迅速成为全球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以往,研究者对寨卡病毒的关切主要集中在胎儿异常如流产、新生儿小头症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高福说,“但2016年5月,有临床杂志报道了寨卡病毒能够通过性传播,并且寨卡病毒RNA能够在人的精液中长期存在,提示了寨卡病毒的新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于是,专攻新生突发传染病的高福,迅速与致力于生殖健康研究的李向东联手,组成了联合研究团队,试图挖出寨卡病毒隐藏的秘密。
“杀手”浮出水面
真相令人吃惊。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感染了寨卡病毒的小鼠,即便在血液已检测不到病毒之后,仍然能在雄性小鼠睾丸中找到存活可达数周之久的病毒。而寨卡病毒感染小鼠雄性生殖系统后,会引发一系列病变过程,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
“这意味着,寨卡病毒突破了血—睾屏障。”李向东说,“这是人及许多动物的一道免疫屏障,能够阻挡精子的抗原性,不让身体产生抗精子抗体,避免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又能够防止有害物质影响哺乳动物和人的精子的发生,或损害已经形成的精子,从而保护精子发生的微环境。”
病毒一旦突破血—睾屏障,在感染后第8天引起睾丸间质充血、急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和附睾组织明显萎缩,睾酮水平显著降低。第16天,大量精细胞死亡、睾丸精管断裂并逐渐丧失,感染第30天睾丸进一步缩小,曲细精管进一步丧失正常结构;到第60天则睾丸完全萎缩丧失组织结构。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在雄鼠的生殖系统中,寨卡病毒特异的感染睾丸和附睾,但并不感染前列腺和精囊腺。寨卡病毒首先特异地感染睾丸中的干细胞样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而睾丸组织中的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以及附睾的上皮细胞,在寨卡病毒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则没有细胞因子产生。
“寨卡的危害至今没见顶”
研究团队进一步追踪了病毒的“足迹”后发现,寨卡病毒是通过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表达的一个辅助受体——AXL进入细胞的,这说明这两种细胞可能是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由于管周肌样细胞和精原细胞不能产生大量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使寨卡病毒不易被清除,导致睾丸的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再加上这两种细胞的干细胞样特性,将直接影响病毒感染引起的受损睾丸的再生,最终导致雄性不育。”李向东说。
这一发现找到了寨卡病毒通过精液传播的科学依据,也提示该病毒通过性传播引起的进一步的危害。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对病毒的这一特性充满警觉:“中国刚刚开放了二孩政策,那么寨卡病毒就有可能会影响我们国家下一代的健康。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对这种病毒的防控。”
研究人员希望,国际医学界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机构对寨卡病毒对生殖健康的风险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现存精子库的新的检测手段和临床上寨卡病毒感染过的男性的长期随访。
“现有研究已经证明,寨卡病毒是一种能够突破人类四大免疫屏障的典型病毒。”高福说,“寨卡病毒的危害至今还没有见顶。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的出现,寨卡病毒对人类的伤害,会超过人们的最初想象。人类面对寨卡病毒的战争,也许才刚刚开始。”科普记者 丁佳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里约:拉帕广场上的“中国庙会”
下一篇: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设启动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