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60年中国航天如何?钱学森早已出答案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6-11-07 作者:清飏

  不知不觉,中国航天已经是个“60后”

  中国人习惯用“花甲”来尊称60岁的老人。从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到昨日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不知不觉,中国航天已是一位“60后”了。60年一甲子。这代表着一次时间的轮回。这,更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起点。

  回望中国航天60年风雨历程,那是一部艰难与信念;抉择与理想的不朽传奇。6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惊人成就。60年,中国航天工程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都让我们无比激动,却又感慨万千。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记者冯凯旋 摄

  说起中国航天,你会想到什么?

  不知道为何我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浮现出了一张照片……

  1955年的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家人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这意味着钱学森终于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归国之路。在轮船的甲板上,钱学森和妻子、孩子们留下了一张合影,照片中,钱学森揽着小女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刻,他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祖国的温度。

  

  “我终于回到了日益思念着的祖国,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回国后的钱学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他回国,只为贡献自己。

  5年的归国之路,充满太多的辛酸。早在1950年,刚刚辞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职务的钱学森就对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儿说自己和家人即将离开美国。在美国人眼里,钱学森一个人就抵得上五个师的力量,丹尼尔·金贝儿甚至威胁钱学森要他“三思而行”。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