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60年中国航天会怎样?

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2016-11-04

  不知不觉,中国航天已经是个“60后”

  ■清飏

  中国人习惯用“花甲”来尊称60岁的老人。从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到昨日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不知不觉,中国航天已是一位“60后”了。60年一甲子。这代表着一次时间的轮回。这,更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起点。

  回望中国航天60年风雨历程,那是一部艰难与信念;抉择与理想的不朽传奇。6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惊人成就。60年,中国航天工程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都让我们无比激动,却又感慨万千。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记者冯凯旋 摄

  说起中国航天,你会想到什么?

  不知道为何我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浮现出了一张照片……

  1955年的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家人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这意味着钱学森终于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归国之路。在轮船的甲板上,钱学森和妻子、孩子们留下了一张合影,照片中,钱学森揽着小女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刻,他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祖国的温度。

  

  “我终于回到了日益思念着的祖国,今后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回国后的钱学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他回国,只为贡献自己。

  5年的归国之路,充满太多的辛酸。早在1950年,刚刚辞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职务的钱学森就对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儿说自己和家人即将离开美国。在美国人眼里,钱学森一个人就抵得上五个师的力量,丹尼尔·金贝儿甚至威胁钱学森要他“三思而行”。

  [page]

  在之后的5年里,钱学森受到了监视甚至拘禁,妻子蒋英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失去了语言的能力,13天就瘦了13磅。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回国的脚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的礼炮声时时敲打在这个“游子”的心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更是触动了钱学森的心灵,使他热血沸腾。

  我要回到祖国的怀抱!钱学森迫切地告诉自己。

  1956年10月8日,回国后的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这一天,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办公楼旧址

  在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中,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镜头中的钱学森已经是位耄耋老人,可他依旧思维敏捷,神采奕奕的讲述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之初的故事。

  当年,钱学森去东北视察,陈赓会见他的时候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我当时听完后,其实心里是有一点生气的。我们中国人怎么就不能搞导弹啦?我们中国人难道比外国人矮一截吗?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也能搞!”就是那一次陈赓和钱学森的会面,让新中国导弹事业的起跑线浮出水面。

  

  不得不说,正是一代代航天人像当初钱学森一样拥有甘于奉献、攻坚克难,不服输,不害怕失败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60年后,深厚博大的中国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依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60年间,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取得了如此之多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它向世界宣告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人。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嫦娥奔月”的神话。

  ……

  犹然记得,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候,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的我守在电视机旁见证着那紧张而又神圣的点火发射瞬间。“10、9、8、7……”电视机里每一次报数,都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在看到烈焰喷发,火箭成功载着神舟五号飞船上天的那一刻,我竟高兴地鼓起掌来。此时,控制大厅里发出的一句句“正常……”就是对中国航天最好的答复。

  是的,我们已经成功把中国人送入太空了,并且中国航天探索宇宙的成就不仅仅停留于此。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下一步呢?下一步我们是否可以飞的更高,看的更远呢?

  60年一甲子,从此再出发。

  昨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见证着中国航天正在走向一个新纪元。

  这是我国目前起飞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大型运载火箭,它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提升了2.5倍以上,并且它已经在国际运载火箭家族中达到一流水准。

  在航天界有这样一句话:“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据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体副总师杨虎军说:“探月工程第三期要进行绕、落、回,对这样的任务来讲的话,它的探测器规模就不能小,比如像我们的空间站的建设,它的单舱规模二十吨级,它不能拆分,所以它必须通过一个大的火箭,把空间站送入轨道,没有大火箭,这些工程都无法实施……”

  长征五号火箭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腾飞。航天人勇攀天地之梯的接力,从未间断。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成为了中国人迈向更远太空的“新天梯”。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记者冯凯旋 摄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据报道,等到国际空间站退役的时候,中国将是唯一一个在太空运行空间站的国家。

  [page]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将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新的希望。当年的“大航海时代”哥伦布探索美洲,发现新大陆。今天的“航天时代”我们必将飞的更高看的更远。航天,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就像钱学森说的一样:“中国人做什么不行?”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早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你在一个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这是1935年8月钱学森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撰写题为《火箭》的文章时的描绘。而中国航天事业,正如钱学森的描绘一般一路勇往直前。

  1955年秋的一天,夕阳下,“克利夫兰总统号”缓缓驶出,载着钱学森和他似箭的归心,奔向彼岸的祖国。“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钱学森心想。他站在甲板上,背影被夕阳的余晖拉长,风吹起他的衣角。他望向的远方正是中国航天的未来。

  下一个60年,中国航天会怎样?

  钱学森说:“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太空之路,前景广阔;而中国道路,必会前途灿烂。

  星辰璀璨,灼灼其华

  山河延绵,悠悠其长

  天地间,你圆梦经世飞天的梦想

  几百年,你深知缱绻寰宇的渴望

  我在时间的剪影中

  聆听千年嫦娥吟唱

  追忆万载夸父之殇

  启航

  不止的铿锵

  无限的昂扬!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