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产业:敢问路在何方

新当选总统急需处理几大航天议题

科技日报 2016-11-17 作者:刘 霞

  

  图片来源:NASA官网

  ■今日视点

  随着充满喧哗与骚动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束,人们对华盛顿的关注焦点可能又会重回政策和法律方面。总统当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和国会之间可能会有很多讨论议题,涉及移民、医疗保健、经济发展等,美国太空产业的未来之路可能也在讨论范围,而且讨论可能会非常激烈。

  载人航天项目何去何从

  非盈利机构安全世界基金会技术顾问布莱恩·韦登近日接受美国趣味科学网站采访时称,最热的议题之一很可能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载人航天项目有关。

  在NASA的发展历史上,继任总统推翻前任总统的太空发展计划并非孤例。比如2010年,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就推翻了布什总统2004年颁布的致力于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转而敦促NASA将重点放在研究如何将人类送上小行星、火星或其他星球。奥巴马希望NASA在2025年前能前往近地小行星;在2030年代中期能到达火星。

  为了到达小行星,NASA设计了“小行星重定向任务”。这一计划分机器人任务和宇航员任务两部分。在机器人任务部分,NASA将于2021年12月发射无人飞船,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块巨石,然后将其挪至月球附近。在宇航员任务部分,美国宇航员将于2026年乘坐“猎户座”飞船,前往探索小行星上的这块巨石。

  其实,自2013年首次宣布该计划以来,“小行星重定向任务”就一直饱受争议,美国国会的很多重量级议员一直反对这一计划。今年年初,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甚至拒绝为这一任务拨款。该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相信,前往小行星的机器人或载人任务显然对前往火星这一首要任务没什么贡献。NASA应制定新计划,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测试前往火星所需的能力,包括居住舱、月球勘探、登陆以及降落设施等。”

  韦登称,“捕星”还是“重回月球”,这一争论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尘埃落定,尤其在大部分国际载人飞行研究机构更愿意前往月球这一时代背景之下。

  NASA火星等项目找谁合作

  韦登补充说,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个议题,在NASA开展前往火星的计划或其他大型项目时,找谁合作呢?

  上周,韦登在同NASA未来太空行动工作组开会时说:“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公共政策问题,也是下一任政府首当其冲应该解决的问题。此外,也需要理清NASA同私营部门之间的关系。”

  乔治·布什和奥巴马政府为NASA制定的路线是:让NASA将很多近地轨道活动移交给私人公司,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做法让NASA能集中更多精力,实现更野心勃勃的计划,比如将人送往火星等。实际上,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和轨道ATK公司目前为NASA承担了将货物运送到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而SpaceX和波音公司打算在未来一两年内让美国宇航员往返轨道实验室。

  韦登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尽管一直是NASA在做,有些活动是否更适合私人部门来完成呢?”

  航天政策的延续性问题

  韦登称,从历史上来看,“星座计划”被取消,“小行星重定向任务”饱受争议,NASA常常被总统和国会牵着鼻子走,对于一个试图在未来20年到30年内实现将人送往火星任务的机构来说,这并非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下一任政府可能需要找到更好的办法,确保针对NASA的政策更加稳定。

  NASA局长目前由总统提名并任命。有人建议,NASA负责人应该由一个专家组任命,或有固定的任期,如此一来,可以帮助该机构远离党派纷争,让各种计划能持续进行下去。

  韦登说,还有其他重要的太空政策问题必须解决,比如,小行星采矿产业、私人国际空间站、商业月球前哨基地,以及其他在未来会出现的太空活动等,由哪个联邦机构协调管理?美国是否应该负责清除太空垃圾?还是由一个国际联盟来做这些事情?

  如何保持太空主导地位

  再有国家安全领域的问题。美国军队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太空领域的主导地位。比如,与对手相比,美国灵敏的间谍卫星常常能为战士提供更清晰的战场图景。但专家也表示,其他国家也在研制各种先进的航天器,甚至是反卫星设备,他们太空产业的飞速发展,正慢慢地削弱美国在太空产业的主导地位。

  “未来的冲突很可能就是太空领域的冲突。”韦登说,“因此争论在于:美国应该研发新的防御性空间对抗能力来威慑敌人还是反击?美国如何在未来冲突中抵御敌人的太空攻击?”目前,美国军方正在进行评估,希望能找到办法来处理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

  关于太空产业问题,获选总统特朗普和国会应该会有很多讨论,但争议可能会更少,因为总统职位、众议院和参议院都掌握在共和党手中。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6日电)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