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中国碳卫星,不只有科学这么简单!

中青在线 2016-12-14

    原标题(剧透:即将飞向天域的中国碳卫星,不只有科学这么简单!)

  前段时间,来点科学写了《未来5年,中科院要发射的空间科学卫星都在这里了!》其中提到我国未来不久要发射碳卫星,不少粉丝来后台问小编,关于这颗卫星可否多说一些内容,今天,我们来剧透!

  关于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你要知道的都在这儿了!

    百年不遇的暴雨和“碳”排放有关?

  为什么我们总是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千年一遇的洪水,而另一方面降水丰沛的地方却突然连年干旱,全球海平面持续升高,千年古城威尼斯已经处于海平面以下,上帝遗珠—马尔代夫将在50年后彻底被淹没,纽约曼哈顿也多次遭海水侵袭……

    这些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是否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持续上升有关?

  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底增加了多少?

  这些,需要一“碳”究竟。

  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文明由此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在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人类碳排放的动态监测对于人类社会更好的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也就是持家得先有账,只有对收支清楚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采取合适的行动。

  怎么算二氧化碳排放这个账

  那怎么算对这笔账,来一“碳”究竟呢?

  首先要有明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居住环境,各国都纷纷做出二氧化碳减排承诺。

  那么到底每个国家每年都有多少碳排放呢?通过数量有限的地面监测站难以获得全球的数据,所以需要一种全球范围区域尺度的二氧化碳的测量手段。

  最后要算总账,提高对全球碳循环机制的认识,从而能够改进气候变化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当今碳循环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洲际、区域和局部尺度上无法观测获取量化的、精度高的碳通量(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碳含量的变化)信息。

  这就需要一种可以不断在全球尺度上获取高精度通量的手段。

  所以利用卫星进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现在美、日已有的二氧化碳观测卫星也属于实验性质。

  那咱们也得有啊!

  小卫星背后的大话语权

  为啥?

  第一,咱要科学发展,需要数据的支持;

  第二,咱要话语权,以后要进行碳交易,不能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一本账要算清楚;

  第三,咱要更准的数据,还可以分享给全球搞研究的盆友们。

  于是有了我们这颗不简单的卫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用慧眼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变化的秘密。

  揭秘中国“碳”卫星

  这颗卫星长啥样?

  碳卫星由模块化卫星平台、高精度二氧化碳探测仪与云和气溶胶探测仪载荷组成,人家可不是一双慧眼而是一排慧眼,还怕看不清吗?

  原理是啥?

  大气在太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分子会呈现光谱吸收特性,碳卫星通过精细测量其光谱吸收线,可以反演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说白了,就是一切都怕暴露在阳光之下。

  怎么探?

  要说怎么探,听我唱一段:斜着看,竖着看,跳着舞儿把你看。

  斜着看,耀斑观测模式。

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

  竖着看,天底观测模式。

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

  要跳舞那可要先打扮打扮!

  白天跳舞对着太阳照镜子,对日定标!

夜里跳舞对着月亮照镜子,对月定标!

跳不同的场子就不同打扮咯,对地定标!

定标让数据更精确,科学家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精度不够咯!

  为啥要说跳着舞儿看?

  由于多种观测模式要交互进行,还要进行定标,所以卫星要做相应的姿态调整,不知不觉间就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

  云和气溶胶探测仪是什么?

  利用它排除了云和空气中气溶胶的影响,二氧化碳测得更准了。

  最后怎么看全球二氧化碳情况呢?

  碳卫星每16天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检测的数据发送给地面,经过解析和处理可以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排放情况的 “体检报告”。

可不要小看她哦!她可以分辨2平方公里的情况!

  这颗不简单的碳卫星,如今已整装待发,即将飞向天域。

  一探全球的二氧化碳分布,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邱晨辉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青在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