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欲第二次探测火星 之后或第一次造访金星

中国科学报 2017-03-06 作者:赵熙熙

  

  印度政府为第二项火星任务开了绿灯。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可能在2021年或2022年将一架着陆器送上火星,此后不久,可能还将向金星发射一枚轨道飞行器。ISRO主席A. S. Kiran Kumar日前在班加罗尔向媒体表示:“政府让我们规划这一系列任务。”

  印度是第一个首次尝试飞抵火星便宣告成功的国家——它的火星轨道探测器任务(MOM,又被称为曼加里安号)于2014年进入火星轨道。这架探测器持续向位于班加罗尔的地面指挥中心发回数据;它的一幅极佳的火星图像还登上了去年11月发行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

  然而批评人士认为,正如ISRO对MOM的称谓一样,这个“技术论证者”仅仅递送了最低限度的科学预期。例如,曼加里安号携带的甲烷传感器显然未能在火星大气中探测到甲烷羽流。

  “曼加里安号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但却没有令人兴奋的科学产出,这是因为实验和仪器本身的平庸所致。”ISRO前负责人、ISRO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U. R. Rao说,“小工具只能给我们带来小科学。”

  在日前公布的2017年预算草案中,印度政府再次为火星探测任务亮起了绿灯。ISRO有希望将一个主要的科学构想升级为第二项火星任务,并打算与法国展开合作。

  法国空间局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负责人Jean-Yves Le Gall表示:“下一步必须要有一架着陆器。研制一架火星着陆器并不容易,但这将是一项很有趣的工作。”

  ISRO目前正在考虑是否要为临时命名为“MOM II”的这项火星探测任务增添一辆火星车;而最终的决定可能取决于印度将于明年早些时候进行的下一次月球探测任务的结果,后者将是印度月球车的首次登台演出。

  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Michael M. Watkins表示,如果ISRO选择一部火星车作为MOM II项目的一部分,NASA希望向其提供Electra无线电设备,从而促进印度火星车和任务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讯,进而改善NASA与其火星项目的通讯。

  Watkins同时表示,如果ISRO感兴趣的话,NASA也愿意为MOM II项目有效载荷中科学仪器的研制提供帮助。然而ISRO科学家警告称,该组织尚未最终决定是否携带火星着陆器及火星车,或者采取一种更加安全的方式,即由一架轨道飞行器携带比前任更为复杂的科学载荷。Kumar说:“下一项火星任务必须有最好的结果。”

  与此同时,ISRO内部刚刚开始讨论一次金星探测任务的可行性。该组织官员表示,一个科学目标可能是研究金星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层,从而深刻理解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层积聚可能造成的后果。

  天体物理学家、CNES前负责人、巴黎第六大学荣誉退休教授Jacques Blamont向媒体表示,ISRO可能希望为其轨道飞行器装备携带合成影像雷达的气球;这些气球可以被发射到金星的大气层中,从而研究其性质并测量温度波动。

  Rao表示:“金星是一颗非常热的行星,没有仪器能够在其大气层中撑过30分钟到60分钟,所以使用金属气球……是一种可能性。”

  此举同样引起了美国的兴趣。Watkins表示,NASA“非常可能”希望与印度在金星项目上展开合作。

  近年来,印度制订了雄心勃勃的空间项目计划并博得国际赞誉,包括运载火箭、通讯卫星和空间科学任务等。自1969年ISRO建立以来,政府斥巨资对其进行投资,甚至在2007年建立了一所专门学校培养人才。“ISRO技术检测、组装和发射基础设施都可谓世界一流。”曾担任月船1号实验首席科学家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月球和行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Paul Spudis说。

  2014年,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该探测器携带了重量仅为15公斤的5件科学仪器,其目标是对火星进行成像并探测行星表面及大气构成,包括对甲烷进行探测以及分析氘和氢的比例。由于耗资约7400万美元,它也被认为是迄今最省钱的火星探测项目。它的成功入轨使印度成为第4个拥有火星轨道探测器的国家。而此次成功也让ISRO科研人员相信,他们可以完成世界水平的空间科学任务。

  此前已在火星轨道上工作的共有3个探测器,分别是美国2001年发射的“奥德赛”和2005年发射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欧洲2003年发射的“火星快车”。此外,美国2003年发射的“机遇”号火星车和2011年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表面工作。(赵熙熙)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