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这里,一起探寻航天员的秘密!

科技日报 2017-05-09 作者:高博

  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

  太空笔

  太空藻麦茶

  以第二个国家航天日为契机,北京天安门广场边的国家博物馆正设立一场 “筑梦太空”主题免费展览。独立展厅的展览颇为低调,也未张贴商业海报,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展览承办单位负责人简一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博物馆在2003年杨利伟飞天之后曾举办过一次中国航天文物展览,这一回是多年来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规模展出。展览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紧机会去一趟。

  不到1克重的太空国旗

  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国旗,大小不一。

  首先是湘绣手绣国旗,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旗,每面不到1克重,红旗绸由专供天安门国旗的红旗厂特制。同展柜还有神舟飞船上的“中国载人航天陶瓷艺术品搭载专用证物”。另一个展柜有太空中的中国茶叶,传统的中国文明象征“丝绸、陶瓷、茶叶”在太空凑全。

  另外,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执行任务时航天服上的国旗,在创纪录的33天太空飞行直播中多次与观众见面,这回是首次实物展出。

  惹人注目的,还有一面巨幅国旗,从天花板直垂到地面。它曾经搭载神舟五号,陪杨利伟绕地球14圈。它曾经是悉尼奥运会中国团的旗帜,上天之前还曾被带到南极、北极和珠峰。

  还有一面国旗观众也很熟悉——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中太空行走的翟志刚,接过刘伯明递出的一面不大的五星红旗,让人想起那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航天员佩戴的新标识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中佩戴了新设计的标识。此次展出了两人太空佩戴的航天员标识、航天员姓名牌以及航天飞行荣誉标,还有航天员肩膀上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景海鹏和陈冬乘坐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也首次呈现于观众眼前,表面覆盖着六角蜂窝网格,大多数网格中的填充物已挥发殆尽,少数格中残留着碳黑。这是在重入大气时防止返回舱过热的固体蒸发层。返回舱的金属部分,能看出明显的火焰烧灼的痕迹。

  返回舱对面的墙上,平铺着神舟五号返回舱巨大的降落伞,红白蓝相间,也成为游客拍照的最佳背景。

  面膜一样的航天食品

  各种展品中,包在铝箔中薄薄一份、不怎么起眼的太空食品,却引来许多观众。这次展出的是配方保密的太空功能性食品。话说中国航天员的食品有中国特色,从鱼香肉丝到粽子,按顿小份包装并标明,塞进饮食包,每顿饭都不重样。据介绍,展出的各种功能性食品是为了预防航天员的肠胃问题。

  在展品中,一种粉剂放在薄薄的透明袋中,呈蓝绿色,很像是面膜粉。据介绍,这是太空中用水冲调的藻麦茶,可以保证基本的营养。主要成分是螺旋藻、麦片和黑茶,其他配料并未公布。

  太空中的中国茶包

  景海鹏和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中首次“太空泡茶”。茶包也是首次展出,每个茶包3克,装在特制的包装袋中,注水后完成复水,然后用加热器加热,每个茶包泡四五次。茶包分红茶和绿茶两种,源于中国十大名优红茶和绿茶的科学配比。

  另一种太空去腻茶,是为了去油腻、增强胃肠动力、抗辐射和保湿,也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标配。据介绍,为了适用于女航天员加入了高效的胶原蛋白。

  太空笔真的不是铅笔

  此次还展出了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太空笔。说到太空笔,一个著名的段子是,美国人为了上太空,绞尽脑汁要发明一种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圆珠笔而不得,于是征集方案,最终被采纳的建议是“用铅笔”。

  真实的情况是,苏联航天员一开始选择用铅笔;美国航天员用过铅笔,但在1960年代转用了新发明的特殊圆珠笔。铅笔的问题在于,书写时会有石墨碎屑,也可能笔芯断裂。飘荡的石墨碎屑吸入肺部,或者附着在电路上都是个麻烦。太空笔仍然是圆珠笔。

  杨利伟上天时使用的太空笔是进口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使用了一种特别研制的中华牌铅笔。等到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太空笔。此次展出四支中国太空笔,金、银、蓝、红色各一支,可以保证在失重和极端温差下书写顺畅,太空笔的合金外壳上的雕花也是中国式样。

  曾被几亿人关注的道具

  游客还可以看到被中国上亿中小学生关注的教具,那是神舟十号任务中,由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晓光合作的一次太空授课,航天员在电视直播中,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实验。这些实验器材固定在一个的帆布盒子里。

  此外,国家领导人去年11月在飞控中心与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天地通话”时的专用电话“一号话机”也在展品之列。

  和玉兔月球车打个招呼

  此次还首回展出11个已经飞天的航天员的手模,以及航天员出舱时的航天服手套、执行飞船发射任务者签署的承诺卡等等。

  除了载人航天,此次还展出了与探月计划相关的物品。如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球图、月球背面的辐射坑照片;还有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太阳监测器、CCD立体相机,以及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复刻版。另外,巨大的长征火箭脱落碎片也颇具沧桑感。

  展厅入口,则陈列了航天先辈的遗物。其中有邓稼先使用多年的眼镜和熊猫牌收音机,还有王淦昌在西北野外基地穿过的皮大衣。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下图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