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五2.jpg

胜败乃航天常事

科技日报 2017-07-03 作者:高 博

  7月2日晚,海南文昌,长征五号发射失利,引起全国关注。虽令人失望,但也在情理之中。它还是一枚新式火箭,才第二次发射。近些年中国航天发射,给外界留下次次成功的印象,大家赞赏中国航天发射的稳定,或许忽略了航天发射的巨大风险。最近,中国航天发射接连遇挫,提醒我们:射火箭不是开汽车,失败是常有的事。

  有句老话:成功增加你的信心,失败增加你的知识。所以航天失败最多的两个国家——前苏联和美国,恰恰是航天科技最先进的两个国家。美国航天人的第一偶像是发明液体火箭的戈达德,而戈达德一辈子屡屡失败,最后也没造出他声称能飞到火星的火箭。按照某种科研评价体系,他一辈子也拿不到经费评不上院士,更别提什么鲜花掌声。美国人偏偏崇拜戈达德,用他来命名航天中心。美国人能走在航天最前沿,少不了这种尊重尝试宽容失败的雅量。

  太空竞赛充满了失败的记录。美国卫星上天连着几次不成;1958年起向月球发射“先锋”探测器,到“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前苏联和俄罗斯发射19次火星探测器,没一次完全成功。美国2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有6次失败。全世界130多次月球任务中,成功的不到70次。近几年大热的可回收火箭实验,失败远多于成功。

  根据一项统计,科学实验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5%。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生倾力打造的产品中,有七个完全失败,谁知道是哪七个?

  科技进步离不开试错,只是航天失败更令人揪心。航天史上,1986年的“挑战者号”和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坠毁,无人生还,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痛。从几百年前的万户开始,飞向星空的名人堂里就满是烈士了。美国登月成功四十周年时,媒体披露了白宫在登月前预备的一份演讲稿:尼克松将在全国电视讲话中哀悼阿姆斯特朗和埃尔德林丧生。

  想赢就得输得起。中国探测器将于2020年飞向火星,中国还要组装宇宙空间站,还要载人登月,这些事更显眼,更艰难。跟在别人后面跑当然安全;要赶超,就得准备摔跟头。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