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卫星在轨测试阶段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 2017-09-07

  中国科学院9月4日报道,中国气象局在京组织召开了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评审结论表明,去年年底发射的碳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全部工作,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取得圆满成功。

  2016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7年8月31日,中国气象局在京组织召开了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评审结论表明,碳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全部工作,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取得圆满成功。

  碳卫星在轨测试工作由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牵头组织,先后完成了对日定标、对月定标测试,敦煌辐射校正场、北京地面观测站、芬兰地面观测站同步观测试验,以及与美国二氧化碳监测卫星OCO-2交叉比对试验等在轨测试项目。

点击查看大图

  与同行的对比

  卫星运行于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科学目标是获取全球和区域二氧化碳分布图,精度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从而使我国具备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监测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

  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碳卫星携带的有效载荷于1月12日成功开机,并于日前获取首批观测数据,其中包括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获取、经过地面处理生成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图。这也是我国从太空获取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在轨示意图和部分CO2定标曲线

点击查看大图

  氧气吸收带主平面跟踪模式观测光谱

点击查看大图

  弱二氧化碳吸收带主平面跟踪模式观测光谱

  强二氧化碳吸收带主平面跟踪模式观测光谱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实验卫星,碳卫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星地一体化多模式卫星观测平台、星载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技术与多谱段云与气溶胶偏振探测技术。全球二氧化碳探测仪研制难度高、技术复杂,具有高光谱定标精度高、辐射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填补了我国天基高光谱温室气体测量的空白,其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碳卫星是国家科技部“863”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重大项目,中科院负责工程组织实施和卫星系统研制工作,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承担工程大总体任务,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承担卫星平台研制任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担卫星有效载荷研制任务。

  后续,碳卫星将转入业务化运行和科学应用阶段。根据科技部关于碳卫星的数据政策,全部观测数据将向全球公开发布,为国际碳研究提供新动力。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院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