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国首个模拟火星基地选址地

新华社 2017-09-08 作者:吕雪莉 央秀达珍 白玛央措

  这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红崖地区的模拟火星基地(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出发,驱车200多公里,到达一片荒无人烟的红色低矮山崖。这就是青海省大柴旦红崖地区,我国首个火星村(模拟火星基地)将落户于此。

  仿佛置身火星上

  红崖位于柴达木雅丹地貌群主要分布区的东侧边缘地带,与柴达木雅丹地貌群紧密相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办公室主任常晓军介绍,红崖地区的西北、西侧都是连片的雅丹地貌群,这里是自大柴旦进出雅丹地貌群的主要出入地之一。

  站在红崖的土丘上四望,眼前大片的红色蔓延开去,形态各异的彩色土丘和丹霞地貌,宛若一座座孤寂的城堡,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火星之上。“第一次来这里就记住了这个地方,它太特别了。”资深户外旅行爱好者张清哲望着远处一望无际的荒漠说。作为进入这片无人区的向导,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这个地方。

  张清哲说,这里也是大柴旦户外旅游线路中的西小环线的一站。如今,模拟火星基地的落户也为这条优质的探险路线增添了科技魅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户外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

  这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红崖地区的模拟火星基地的星空(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红崖从宏观上看很像火星的地貌。”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刘晓群说,红崖地区的地形地貌及荒漠风光与火星表面相似,加之这里良好的区位条件,为模拟火星基地项目的落地创造了基础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分析,红崖其实是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混合,土丘呈现出的铁红色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含铁成分较高。由于季节性降水的影响,地表形成的径流冲刷成了一些河道河谷。这样特殊的地理地貌,与沙漠沙丘砾石遍布的火星地貌很相似。

  太空探索为主题

  刘晓群介绍说,火星村项目是在世界上火星探测活动持续开展的背景下,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旅产业规划打造的。旨在营造一个“科学+科幻+自然+生态+文化”的火星文旅创意体验基地,其规划设计理念是将科研科普科幻、主题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功能有机融合。

  火星村的主体部分是由“火星社区”和“火星营地”两个功能区组成。“我们的初衷是围绕太空探索这一科技主题,在传统文旅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科技内涵,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上增添新亮点。”

  项目拟设计为“一村两区、互不可见,通过自然道路连接,与周边荒漠景观有效融合”的空间布局。通过荒漠地形地貌、科幻色彩的建筑形象、火星主题雕塑等设计元素的有机结合,最终打造出有别于一般自然风光景区、使人即刻产生登陆在地外星球感觉的整体项目形象。

  届时,人们可以通过交互体验、寓教于乐的形式,在这里开展以火星为主题的太空探索类休闲度假活动与天文、航天类科普教育活动。将来,在具备条件时,火星村还有可能为科研机构进行太空科学相关研究、实验和模拟训练提供服务。

  地球家园无与伦比

  这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红崖地区的模拟火星基地(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连绵起伏的彩色土丘矗立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季节性流水交替冲刷过的干枯河道形成交错纵横的沟壑,漫漫荒漠上零星点缀着骆驼刺,驱车穿越其中,犹如置身于另一个星球的苍茫与孤寂。

  入夜,火星模拟基地一片寂静,听当地人说,若是遇到好天气,能在这里看到漫漫星河。“当有些人盲目向往移民火星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高端体验项目,让体验者真正体会在外太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刘晓群说。

  他认为,模拟火星驻留体验将带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是无与伦比的,人类必须高度重视地球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建设。“太空探索提供给人类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当人们站在模拟火星基地上时,眼中一定是更加开阔的宇宙。”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社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