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D星成功传回地球“彩照”

科技日报 2017-12-12

  

  蓝色的海洋、白色的云朵、黄色的土地……12月8日14时07分,“风云三号”D星首幅可见光图像成功传回地面。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此次成功接收的图像来自于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这是世界上首台能够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红外分裂窗区资料的成像仪器,可以每日无缝隙获取全球250米分辨率真彩色图像,并具备对云、气溶胶、水汽、陆地表面特性、海洋水色等大气、陆地、海洋参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能力。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是‘风云三号’系列卫星的核心仪器之一,升级改进后可以媲美美国最新发射的联合极轨气象卫星JPSS的成像仪器。”杨军说。

  “风云三号”D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第二颗业务星,于11月15日成功发射。此后,该星地面应用系统各技术分系统和地面站功能状态正常,并于8日下午正式开机。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师杨忠东表示,此次负责执行“风云三号”D星数据接收和传输任务的国内外5个地面站接收设备状态全部正常。值得注意的是,“风云三号”D星是国内首颗利用南极卫星数据接收站接收数据的对地遥感卫星。90%的全球观测数据都能从观测之时算起80分钟内传回国内,星地数据传输速率增加了30%,计算能力增加了17.5倍,数据存储能力增加了近10倍。

  “下一步,卫星将进行为期半年的在轨测试。力争在2018年汛期之前完成测试交付业务应用,届时将正式与C星形成上下午卫星组网观测布局。正式应用后,将在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杨军说。(记者付丽丽)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作者: 付丽丽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