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卫星:安装在太空中的“指路灯”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7-12-18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出门越来越离不开导航,面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只要打开导航系统就不会迷路。你知道导航系统是如何工作吗?人类又是如何通过人造卫星来观察地面上的人与汽车呢?
导航卫星是如何指路的
古时候,人类依靠太阳、月球、北极星等星体来辨别方向,后来又发明了罗盘和指南针。直到20世纪,人类才发明了电信标,从此踏上了海洋船舶与航空器导航的新征程。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之后美国科学家在跟踪它的过程中发现了多普勒效应,他们认识到:通过卫星所测量到的多普勒频移,能够确定卫星的运行轨迹,而知道了卫星的轨迹,就可以反推出接收机所在的位置。这一科学发现帮助人类建立高精度、全天候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很多人一想到导航系统,脑海中立即会出现“GPS”这三个字母,“GPS”开创了卫星导航的先河,因此被人们认为是卫星导航系统的代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卫星导航系统呢?它又是如何给人类指路的?
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用户定位设备、地面台站和导航卫星。我们以“GPS”为例来说明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GPS”由32颗中高轨道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地公布在距离地面约20200千米的6个倾斜轨道上,以12小时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它们与地面台站组成网络,每隔1~3秒就会向全球用户播报信息,让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都能够在任何时间接收到至少4颗卫星信号。
这些信号能够给用户提供最精确、最新的定位,其精度甚至可以达到5米以内。
“GPS”导航系统
人造卫星如何“看清”地面上的人和汽车
人类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现代遥感卫星的出现帮助人类实现了这个梦想。遥感卫星在距离地球成百上千米的太空,仍然能够“看清”地面上的人和汽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卫星上安装了高分辨率相机和各种遥感设备,它们就是卫星的“千里眼”。
卫星上安装的可见光学遥感相机,与平常生活中见到的相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过焦距却达到了几米到十几米,通光口径也很大,主镜头的直径有1米。只是加大镜头会受到材料及制造工艺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又研制出了用电荷耦合器件模拟合成孔径的相机,得到的数据由计算机来处理,能够将多张数码照片叠加得到高清图像。
人造卫星在天上,如何才能拍出质量较好的照片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光照条件。光学遥感卫星要在有最佳日照时拍照,最佳轨道是高度在300~900千米之间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在这样的轨道之上,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变,而且卫星经过的所有区域都是白天最佳的光照时刻。良好的光照条件为拍照高质量照片打好了基础。
当然,虽然这些光学成像卫星都拥有“千里眼”,不过也有它们看不到的区域,比如处于阴暗处的被测目标,或者被云、雾、伪装物遮挡等等。由于光照条件不佳,甚至没有光照,卫星上的可见光相机就看不到了。
真正能够无所不见的是多光谱遥感和微波遥感技术,它们才是真正的“千里眼”。一台多光谱探测器既能够监测全球的气候变化,又能够对汽车进行精细的观测。
卫星图像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月球基地: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下一篇:火箭发射:实现人类一飞冲天的梦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