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智慧分类:“二维码+垃圾袋”能否带来突破?科普中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2017-12-27 |
工作人员试用再生资源回收柜。(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市郦城小区居民刘先生把家里的垃圾按照废纸、废塑料包装在一起,在袋子上贴了一个二维码标识,之后便拎着这两袋垃圾下楼,将两袋垃圾投入了写着“再生资源回收柜”的垃圾箱中。
去年5月开始,在郦城小区中安装了近20个再生资源回收柜,小区中的居民将家里的垃圾按照废纸、废塑料、玻璃等类别分类包装,在袋子上贴一个二维码标识,即可投放至回收柜中。而每个二维码只对应一户居民,从而可以通过后台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统计。
垃圾智慧分类如何进行?前端垃圾分类后,后端又该如何处理?垃圾智慧分类能否成为全面实现垃圾分类的突破口?记者以郦城小区为样本进行调查,详解垃圾智慧分类。
告别传统:三大类改为19小类
西四环附近的郦城小区中,蓝色的再生资源回收柜立于小区多个区域,从去年5月开始,小区告别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三个垃圾桶的分类方式,开始进入垃圾智慧分类模式。
居民刘先生拎着两个包装好的塑料袋,将废纸、废塑料从投放口投入回收柜。再生资源回收柜上写着厨余类、金属类、玻璃类、纸类、塑料类、织物类、电子类、电器类,旧衣物回收箱也单独立在回收柜旁。“还发了小册子,教我们哪些物品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了若干小类。”
“除了木制家具外,几乎做到了全品类回收。一共分了19个小类,比如塑料就包含塑料瓶、油壶、色塑、混合塑料、泡沫几个小类。”北京微循环管理有限公司王贺鹏作为驻场回收管理员,骑着三轮车在小区中不定时检查每个回收柜的回收情况。“发现了垃圾后,就装上车,进行清运。”
一名居民表示,以往都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垃圾的分类方式,“但是有很多的困惑,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可回收,什么是不可回收的。就像玻璃瓶,收废品的不要,我们也不知道该往哪个垃圾箱里扔。”
在王贺鹏眼中,此前的回收方式,总有一些回收价值低的垃圾被忽视,从而通过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理,并未再回收利用。
“分类比较细致,玻璃、金属、电子产品,就连药品包装的铝箔,积攒起来也可以进行回收。”郦城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张云常常能看到业主,将衣物、废纸箱、饮料瓶都贴上二维码,投放到垃圾回收柜中,通过回收再利用产生它的价值。
积分奖励:累积后可兑换生活用品
“衣物等很难降解,填埋后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污染。”北京环卫集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衣物回收柜对废旧衣物、窗帘、纺织品等的回收,可以将之变废为宝,再形成新的编织品,“既有环保的意义,也有效再利用。”
王贺鹏打开回收柜,其中已经被投入了泡沫、纸箱、塑料瓶等。他扫描贴在垃圾上的二维码,再掏出电子秤,逐个称重。“扫了二维码之后,就知道垃圾是哪户扔的,称重了之后再对照着奖励表进行积分奖励。”
回收柜上写明:硬纸板、纸盒,60积分/公斤。报纸,100积分/公斤。杂塑料,40积分/公斤。泡沫,150积分/公斤……
“回收公司跟物业一起在小区的广场让业主登记信息,也有上门与业主沟通,确认住在几单元几号,与业主确认后再发放每户相对应的二维码。扔垃圾的时候,贴在垃圾上,就可以通过系统识别出是哪门哪号扔了什么垃圾。” 张云表示,郦城小区推行的“垃圾智慧分类模式”,通过二维码应用绑定住户信息,与居民身份建立起对应关系,尝试以较低的成本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业主可以定期在小区组织的兑换活动中兑换奖品,也可以在网上兑换。
“奖品一般有柴米油盐、食品、生活用纸等。”业主刘先生说,通过手机注册就可以看到自己积分数量,可以兑换什么样的奖品。
王贺鹏通过扫描、称重后,资源品类、重量、数量就被记录在案,记录上传至后端的云服务器上,服务器自动折算成积分同步到居民账户中。“1积分相当于1分钱。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去兑换等价值的奖品。”王贺鹏说,对于电器等大件可回收物品,居民可以通过微信申请或者是打电话的方式,专门的回收员会上门收取。
后端处理:不同类垃圾有不同去处
王贺鹏将垃圾袋装进三轮回收车中,在指定位置将不同类别垃圾分类存放,等待垃圾清运车清运。“垃圾清运车会将垃圾拉走,不同类别的垃圾有着自己的去处。”
“我就亲眼见过,我们分好的垃圾被混在一起拉走了,那我们还分什么劲儿呢。”在居民王女士的印象中,此前的垃圾分类不仅没有明确的分类明细,同样不了解后端如何进行处置。
在海淀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学术委员张丽曼看来,各地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多年,但很多垃圾处理方式仍是从垃圾箱直奔处理厂,无论焚烧还是填埋,最终全部混在一起。而要实现再生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同时后端要提高分别处置的能力。
北京环卫集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对于难降解的衣物,建立了纺织品处理基地,专门处理衣物等纺织品,使之变废为宝。回收的废纸将打包运往废纸回收利用基地。在河北建立了废旧橡胶利用基地,处置后的废橡胶可以变成沥青、环保再生胶等。
张云常常带着孩子一起在家中将垃圾进行分类,而后一起将包好的垃圾投放至回收柜中。“孩子非常愿意参与,也可以让孩子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从小没有养成分类的意识,长大后就会随大流,甚至被一些不良习惯误导。”
“通过这种模式,小区物业的人力、物力的成本都是节约的。”郦城小区物业经理常能见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投放垃圾。在她看来,垃圾智慧分类模式对于小区中的小孩子来说也是一次教育,“很多居民反馈说,这样的分类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告诉大家怎么做。让大家知道,投放后有后期的处理效果,自己也能受益。”
奖惩之争:仅有激励是很难走远的
去年9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通报称,“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将“适时强制分类”。
在“北京零废弃”及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联合发起人、环境史博士毛达看来,垃圾管理是系统工程,垃圾强制分类管制的主体对象必须同时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单位和市民个人。
“奖励”与“惩罚”的呼声在一些研究垃圾分类的人士眼中,存在不同的看法。
北京大军智库主任仲大军认为,应让居民明白垃圾智慧分类的好处,不妨增加一些奖励方式来推动,提高市民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垃圾强制分类的目标是减少垃圾产生、减少焚烧和填埋的处理量,所以应该落实‘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的垃圾处理费征收制度,这样才能体现公平的原则,并形成经济杠杆,促进市民减废。”在毛达眼中,仅仅激励是很难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按量收费不应只针对市民个人和家庭,更应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单位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可促使各单位主动进行垃圾减量分类。
毛达研究发现,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按量收费的对象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其他垃圾”,即焚烧和填埋垃圾开始,然后过渡到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最终从整体上抑制所有种类垃圾的产生量,并为相应的回收处理提供资金支持。“按量收费制度的推行,意味着要严厉控制违法现象。这方面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罚则制定、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的责权界定和资源保障等。”
“‘互联网+分类回收’的模式非常新颖,但新生事物不可避免也会有不足。”在张丽曼看来,一是要靠奖励,二是要靠约束。垃圾分类应是居民自觉,但是光靠自觉远远不够,目前,有了奖励措施,如何引入约束措施未有定论。“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垃圾分类走得更远,便是先行试点的作用所在。” (记者 赵喜斌)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