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593254632.jpg

顶层设计为马铃薯产业发展铺路

科学网 2016-12-27 作者:李晨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承办的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领导小组副组长陈萌山在会上指出,围绕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成立的专业联盟,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牵头,联合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包括14家副理事长单位、36家常务理事单位和95家理事单位组成。

  关键要素尚不配套

  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的生产大国,也是产业大国。

  关于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陈萌山有两个判断:一个判断是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还不到1亿亩,我国粮食作物今后200年内能够增加面积的作物主要是马铃薯,潜力巨大。

  第二个判断是当前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391个贫困县,70%是马铃薯的主产区。而且马铃薯的单产增加潜力很大,加工产业链长,产业化水平提升空间、增收潜力大。未来在改善食物结构,通过消费引导生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马铃薯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北大荒马铃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顺就认为,马铃薯产业面临着改革的严峻形势。一方面跟其他粮食相比,马铃薯的产业政策不够完备。从国家层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马铃薯的产业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够健全。与产业进一步扩张、发展的要求显得不够适应,产业发展的方向还不够清晰,产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另一方面,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联盟理事长孙日飞指出,马铃薯生产面临的一些重大科学命题解决得还不够及时。例如,早熟、高产、优质、抗性和主食产品加工品种缺乏;种薯的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健全,脱毒种薯的普及率较低;栽培技术特别是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栽培技术仍不配套,集成水平有待提高;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现在需求很迫切;储藏技术、工艺、设备较落后以及储藏过程中的损失比较严重;主食化产品加工技术起步还比较晚。

  陈萌山说:“我们深刻体会到,现在的科研与生产、科研与企业连接的还不够紧,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对接还不够紧密。马铃薯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马铃薯相关要素现在还不够完备,还不够配套,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马铃薯产业稳步提升创造条件。”

  形成科研合力

  “我们国家马铃薯产业很大,科研支撑能力还不够强。”陈萌山解释说,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科研能力弱、科研规模小,而是科研的整体性、总体性还是不够。“联盟能够使马铃薯科研形成一个整体力量,通过全国组织,形成国家攻关,这是见效最快的一种方式,也是机制创新,即任务引领的项目结构,从而形成马铃薯科研产业协同创新局面。”

  为此,陈萌山为新成立的产业创新联盟指出了6个科研上需要不断创新的方面。

  首先是品种创新,要直接开展重要性状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研究。

  二是提高种薯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脱毒种薯的普及应用,进一步研究完善马铃薯脱毒种薯快速繁殖技术体系,提高脱毒种薯的生产水平;研究种薯质量检测技术和溯源技术,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健全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是加强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根据不同主产区适宜品种和生态条件,集成研究并推广土壤改良培肥、节水抗旱、科学施肥、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先进栽培技术。“这里面关键在机械,农机和农艺配套,所有的技术都要做到以农机为载体,把技术附着在农机上面,提高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对马铃薯高效栽培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陈萌山说。

  四是改进马铃薯贮藏方式,研究先进的包装技术,提高主食产业化的研发水平。五是提高主食化产品的协调研发水平,高度重视马铃薯主食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和改良。六是培育和形成马铃薯联盟高级智库,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促进国家形成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同时提供产业咨询服务。

  探索协同创新机制

  “不是落到某一个科学家身上,而是把在座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专业的力量都组配起来,这是创新联盟首先要做的。”陈萌山认为,顶层设计就是做好创新联盟,围绕一个产业问题来进行整体设计。

  通过中国农科院牵头形成全国一盘棋、一体化、一条龙的协同创新格局,聚合带动各地的科研单位、大学的科学研究任务,通过课题使大家走到一起形成“大合唱”。

  陈萌山还建议,要创新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学习交流机制、评价机制、协同机制、共享机制等。通过机制把国家资源、地方资源、人力资本等集中起来,真正围绕马铃薯这篇“大文章”,实行协同创新、协同攻关。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也指出,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要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任务牵引、资源共享、激励评价等利于联盟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大资金、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创造发展条件方面争取各方对联盟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拓宽联盟资金渠道,并让企业等社会力量在联盟建设中受益。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