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餐厅开始遍地开花!这才是你要的浪漫晚餐

网易科技 2017-11-21

  当有人说起“机器人餐厅”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在东京某个场馆里举行的LED和激光表演。在那里,遥控机器人与穿着比基尼服饰的女孩共舞,并在晚宴上进行表演。但在实际生活中,机器人餐厅通常显得更为平淡和低调。

  一个例子是Eatsa,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餐厅公司,通过iPad接受订单,并通过自动化机器分发食物。到目前为止,Eatsa始终在使用这项技术,在自己的餐馆里为健康食品爱好者提供藜麦炒饭。但该公司上周五宣布,将于下个月将机器人平台扩展至快餐休闲连锁餐厅Wow Bao。

  在总部位于芝加哥的Wow Bao餐厅,你可以通过它的应用或者在现场的小亭子里订购喜欢的美食。但通过Eatsa的技术,你还可以从点着LED灯的小隔间里收集你的食物,灯上可显示你的名字。在小隔间的前面有个较大的屏幕可显示文字内容,告诉你自己的订单什么时候开做了,什么时候你可以通过双击盒子来领取你的食物。

  对于Eatsa来说,这是一个快速的转变。就在几周前,它还宣布关闭了全国七家餐厅中的5家。该公司现在将重心转向提供自动化技术,将其作为一个平台,提供给其他餐厅,比如Wow Bao。

  将人工智能、个人屏幕、机器人技术,以及(最重要的是)饥饿的消费者不愿意与人类互动这些因素相结合,促使Eatsa的转变成为可能。这是一种缓慢进步技术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外出就餐甚至是用餐的体验,这都要归功于快递技术的进步。

  今天,Eatsa的概念似乎有些奇特,但零售咨询公司McMillan Doolittle的高级合伙人尼尔·斯特恩(Neil Stern)表示,我们预计会看到更多这样的技术出现。他说:“隐藏订单和通过小隔间传递信息是否合理?也许不是。但Eatsa确实提出了未来的愿景,并且将这被复制或不断加强。”

  12月1日,第一家采用Eatsa技术的Wow Bao将在芝加哥的黄金海岸社区开放。通过这项技术,Wow Bao计划在2018年将其店面数量翻倍。该公司目前拥有7家门店,包括在机场、大学校园、酒店以及体育场内等。

  Wow Bao总裁杰夫·亚历山大(Geoff Alexander)表示:“当我第一次听说Eatsa在旧金山开业时,我就跳上了一架飞机过来看它。” 亚历山大称赞这项技术既有趣又高效。他说:“我马上就知道,Eatsa将是融入我们未来店面的完美技术。”

  机器人属于厨房吗?在Eatsa以及Wow Bao门店中,机器人技术在餐厅里是最重要的,它为顾客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一种随叫随到的体验。在其他餐厅,机器人仍被严格限制在厨房里。

  在旧金山的Cafe X和Zume,机器人分别制造拿铁和披萨。加州初创公司Miso Robotics已经开发了一款名为“Flippy”的厨房助手机器人Flippy,该机器人将于2018年初在加州的一家餐厅制作汉堡。

  Flippy并不只是掌握了翻转操作。它还利用计算机视觉来追踪烧烤的肉饼,把它们变成一种完美的中等大小的食物(或者被做成汉堡),并确保它们能安全被烤熟。这个机器人是由现成的部件组成的,比如传感器、摄像机和机械臂。剩下的工作是人工智能完成的,它可能会被训练去完成其他的厨房任务。

  Miso Robotic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大卫·兹托(David Zito)说:“我们的AI软件美妙之处在于,Flippy能够学习最需要的任务,让它具有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可以适合所有厨房,而不仅仅是快餐店。”

  这对餐馆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但对于餐馆员工来说,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好消息。不幸的是,对于任何一个油炸食物的厨师来说,餐饮业的人员流动率都很高。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去年这个行业的流动率为76%。因此,业主和经理们正在寻找更稳定的替代方案。

  今年早些时候,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和塔可钟的百胜餐饮集团首席执行官格雷格·克里德(Greg Creed)对CNBC表示,他预计到2020年代中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承担人类角色从事的工作。但他也为厨房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些保证,他指出,完全自动化餐厅将是“非常困难的”。

  他说:“在使用自助终端和移动订购方面,我认为这部分过程将会改变。制造零件?我觉得我们还离之尚远。”甚至连在厨房里使用机器人的兹托也说,他相信人类将继续在机器人革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说:“我们设想的是一个高技术、共同协作的未来,机器人厨房助手和员工肩并肩一起工作,这样顾客就可以随时享用美餐。通过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相结合,通过将餐厅员工的需求和希望联系起来,我们希望能在这个行业掀起一场复兴。”(选自:CNET编译:网易见外编译机器人 审校:小小)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网易科技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