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音乐可激活大脑多个“部门”

人民网 2016-11-07

  “唱歌的诗人和作家”美国著名摇滚歌手鲍勃·迪伦今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无数粉丝们泪流满面,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音乐和文学不分家。其实,歌词也是文学的一个类别,看到有些熟悉的歌词,我们能很自然地唱出来,却不能正常地念出来。科学家们认为,大脑里有专门的“音乐工作室”,“音乐中枢”活跃时还会对大脑有“点亮”作用,这其中就可能潜藏着挽救记忆的“密码”。

  大脑里有专门的“音乐工作室”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辣妹子辣辣辣”。你有没有发现,以上三段文字,你都是唱出来的?不妨试着用正常语调重新念一遍,是不是感觉万分困难?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大脑的分工说起。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存在得自然而然了,而我们感知它的原理,却一直还在云里雾里。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传统的大脑扫描技术来寻找专门“听音乐”的大脑区域,但始终没有确切的证据。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用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听觉皮层,才发现了几乎只对音乐有反应的神经通路。当任何音乐响起时,受试者的听觉皮层的“沟壑”里,总有一群神经元会被“点亮”,而其他声响,比如狗吠声、雨点声等,却无法让这些神经元有类似的回应。

  “音乐中枢”会激活大脑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1953年俄国作曲家瓦萨利昂·谢巴林在中风之后,再也无法说话,也听不懂他人的话语,却仍然能够作曲。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吴晋介绍,这说明了文字和旋律各有各的神经元基础,大脑处理时走的是“两条路”。

  但当我们唱歌时,情况就有变化。大脑通过重叠的神经元路径传导,同步处理了语言和旋律两种声音源。音乐中枢的存在,整合了大脑的各个区块,包括语言区块、社会认知区块,甚至是整个大脑的信息传导。

  并且,科学家们还发现,虽然调动了“多部门”,但大脑对音乐认知的敏感度还要超过对语言接收的敏感度。大脑听觉领域的科学家们就有一派说法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音乐比语言更古老、更悠久,个别极端的科学家甚至主张语言是从音乐中发展出来的。

  念不出歌词是大脑两套“方案”在打架

  为什么有时朗读熟悉的歌词会异常困难呢?吴晋指出,因为我们对于歌曲的记忆包含了歌词、旋律、节奏等成分,这些成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被“打包”存储的。一旦激活了其中一个成分,其他成分就会自动激活。所以当一段歌词摆在我们面前时,大脑其实给出了两套处理方案。

  一套是专门针对文字部分的,看到文字,大脑调出了记忆系统存储的语音信息,自动生成了“读音”方案。另一种则是既激活了文字部分,又激活了对应的旋律记忆——这样,我们只要一张嘴,却有了两种冲突的方案,一种是用正常的读音“读”出来。另一种则是按照旋律“唱”出来,并且在两种方案中,唱出来的方案显然还要更流畅,因此在竞争中就占据了上风。如果要念出来,我们就得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来遏制“唱”的冲动,因此才显得按正常语言朗读变得格外困难。

  如果我们对一首歌没有那么熟悉,那提取旋律的过程就变得没那么自然而然了,相对朗读歌词的困难也就会小很多。所以,越是耳熟能详的“神曲”,歌词就越难念出来。

  从小开始学音乐记忆力会更好

  “音乐中枢”活跃时对大脑的“点亮”作用,可能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孩提时代的钢琴课,孩子们往往会叫苦不迭,但音乐教育的益处却可能比想像中还要大。研究发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的心理学家曾测试了45名年龄在6到15岁间的音乐班学生和45名未接受过任何正式音乐教育的学生。结果发现,那些参加校管弦乐队、接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孩子,与没经过任何音乐教育的同龄人相比,可复述出更多的词,在口头记忆测试中得分高出许多。即使在30分钟后,这些未来的音乐家还是比对照组的测试者表现得更优秀。

  吴晋提醒,在人生阶段中越早开始学习音乐的儿童,还能发展出更好的语言能力,能发展出更复杂的词汇、更细致入微的理解文法和更高的语言智力,这些优势将持续到儿童成年甚至更久。

  音乐家的衰老会“慢半拍”,音乐当“药”或可拯救记忆

  吴晋指出,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当年纪渐长时受益更明显。还在演奏乐器的音乐家们,听觉损失得比一般人要慢得多,老年人会在噪杂环境中无法将特定语音与环境噪音区分,而音乐家们则能在嘈杂环境中还维持着较好的对话能力。

  不仅仅是听觉方面,音乐训练也有助于延缓因老化带来的认知能力下降的问题。一些前瞻性研究中,以音乐避免老年痴呆症是有效方法之一。即便因为年龄渐长而不再演奏音乐,但孩童时期调整过的神经系统仍然可以帮助他们在“对象识别”、“视觉空间记忆”、“快速思考与灵活性”上,比没有演奏过音乐的人有更好的表现。

  此外,在与记忆力相关的疾病中,音乐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国外的医生们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中,很多老人慢慢变得不太能连贯说话了,但在唱歌的时候,他们却依然能够流畅地唱出歌词。于是音乐治疗师就会带领他们一起唱歌,然后要求他们慢慢去掉旋律,只说歌词,这样来保持甚至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而听到一段音乐回想起往事,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经验。国外也有研究人员试图研究音乐与激活人们记忆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他们希望能够发现音乐作用的治疗机制,从而帮助重度脑部损伤的患者找回记忆,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已经被医生宣判为“脑死亡”的病人,最终在家人的不懈坚持下奇迹般恢复了部分脑功能。

  相关链接

  听悲伤音乐反而让人快乐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和脑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发现:听曲调悲伤的音乐会引发积极情绪。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悲伤的音乐。

  研究人员选取了44名志愿者,其中包括音乐家和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士,分别让他们听了两首悲哀的音乐和一首欢快的音乐。每名参与者用一组关键词来评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自己的情绪状态。结果显示:在听悲伤的音乐时,参与者的感情与音乐的主题并不一致。

  研究者解释,悲伤的音乐实际上既会引发浪漫的情绪,也会引发悲伤的情绪。不论人们是否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他们在听悲伤音乐时都会体验到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同时存在的矛盾情绪是悲伤音乐会带来快乐之处的关键。

  研究者指出,与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体验不同,从音乐中感悟到的情绪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危险和伤害。如果我们所忍受的不愉快情绪是被日常生活诱发出来的,那听悲伤的音乐可能会对缓解负面情绪起到帮助作用。 (中国妇女报 敏稳)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