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热议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困局

科学网 2016-11-14

  11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 60余名自然科学,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科研伦理、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围绕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唯SCI或数字崇拜评价文化的形成及其诱因、科研诚信视角下的科技评价、评价体系的重构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一本巴西医学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数篇相似的中国投稿者论文,论文使用了相同图表、相同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实验结果。该事件于今年9月20日在美国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网站PlagiarismWatch曝光。

  谈及这些科研诚信事件,中科院院士王乃彦痛心不已,他表示,之所以医学领域的造假现象尤其严重,恰恰是因为门诊医生没有时间写论文,这就给一些中介机构和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评价医生的方式并不是发表论文,而是救死扶伤、看病救人。”王乃彦指出,科技成果的评估体系要因工作性质和学科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切都以发论文为唯一的标准。

  中科院院士朱作言也指出,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本来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不能脱离社会影响孤立地谈科研诚信。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过度或者不当的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产生了很大影响,使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在今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科技评价不当就一定会导致科研诚信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裴钢表示,长期以来科技评价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管理、科技政策规划的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

  “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营造创新环境、改革现行评价体系的集结号。”中科院院士程津培表示,不当的科技评价所产生的种种弊病,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术生态和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机械的量化评估,并且与利益挂钩。”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认为,很多科学家跟着SCI、基金标书的指挥棒转,只追求论文的影响因子,不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急功近利的科技评价最终会导致科学研究不成系统,对科学道德的认识不足,使科学创新和合作严重受阻。

  究竟应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困局?对此,王乃彦认为,科技评估应该由科学共同体来实施,应该重视发挥小同行的作用,参加评估的专家中小同行应该占三分之二以上;同时要加强科研道德建设,大力惩治学术不端的行为。

  很多院士专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不要全部依赖政府。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史梳理和国际对比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在科技管理中的缺位和越位以及科学共同体自身缺陷可能是造成当前科技评价问题的根源之一。相应地,改革科技评价也应该从处理好政府和科学共同体的关系着手,而不能就评价谈评价。

  “科学道德也是科学文化的一部分。”鲁白认为,除了改革科技评价体制外,还需要发展新时代的科学文化。“因为科学不仅是发现本身,还有从事发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作者: 鲁伟 [责任编辑: 吕芮光]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