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减奖项 让科研评价跳出“自循环”

人民日报 2016-12-19

  人民日报:让科研评价跳出“自循环”

  压减不必要的科技奖项,是让科研活动跳出“自循环”必须迈出的一步,关键是要有重返正途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

  这两年,山东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压减科技奖项,省级科技奖项数量从2013年的近500项压减到138项,压减幅度超过七成。这项改革,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位看过被取消奖项名单的同志说,原来奖项又多又杂,几乎是普惠性质的,一看就是为奖而奖,早就该取消了。

  当前的科研评价,主要是以论文数量、奖励等级、承担项目的级别为参照指标,这有其合理性。然而,这样的“指挥棒”带来不可避免的负效应:许多科研人员一门心思发论文,争先恐后去评奖,千方百计提职称,挖空心思拿项目,以至于评奖名目越来越多。这又衍生出论文买卖、成果造假、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评奖过多过滥,似乎提供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背离了鼓励科研人员潜心做真正有价值研究的初衷。

  更值得警惕的是,奖励评定、职称评聘、课题申请和评审等关键环节,转来转去都是由同一群人来实施,再加上缺少严格的回避、公开、监督机制,让很多科研活动变成了一个“自循环”体系。研究人员申请课题、做项目、发文章、评奖,然后再申请项目,进行又一轮循环。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量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后被束之高阁,没有真正发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美国60%—70%的转化率相比,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很低。另一方面,这样的评奖牵扯了科研人员相当多的精力。熟悉内情的一位高校学科带头人讲,科研人员为此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跑关系、托人情、报材料、填表格;每年他都会接到不少请其关照课题和评奖的电话。

  压减不必要的科技奖项,是让科研活动跳出“自循环”必须迈出的一步,也是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的应有之义。从实践来看,关键是要有重返正途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两年前,教育部曾连续颁发过三个关于改革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文件,意在推动科研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的实施。不过,大部分高校目前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没有什么进展,更缺少实质性的举措。山东压减奖项,也有不同的声音。由于与国家评奖不同步,不少科研人员在参加国家评奖的时候吃了亏,少不了埋怨和反对。在这个问题上,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认为,改革需要有长远眼光,更要尊重规律基础上的自信和坚决。只要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经得起时间考验,就要有敢吃螃蟹的勇气,争取为国家层面政策调整积累经验。

  压减奖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促进新机制的建立,比如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推进和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机构,走市场化的路子。另一方面,也要盘活现有资源,推动专业学会协会转换角色。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会协会成了一些退休干部养老、“发挥余热”的闲散机构,其创收活动是滥设奖项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这类学会协会的内部体制机制和治理结构,让它们作为专业性学术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化阻力为助力,可以更快地缔造一个更合理的科研评价奖励体系。

  (作者为本报山东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