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

专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科技日报 2017-02-23

  

  2014年6月16日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等在西咸新区实地考察选址

  有一种速度叫“创新港速度”,有一种效应叫“创新港效应”。创新港建设不仅得到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更赢得国际同行、龙头企业等的高度关注与青睐。本报近日专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触摸创新港跳动的创新脉搏,感受创新港国际化的魅力,观察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记者:西安交大缘何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命名为“港”寓意何在?

  王树国:创新港作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是西安交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西安交大将大学与社会有机融合,发挥大学引领作用的积极探索。创新港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腾挪扩张。港是开放的,它具有“吞吐”的能力。“吞”即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国际高端技术,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吐”则是发挥创新港自主创新能力,将优质的创新成果与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推向社会。我们尝试将大学深度融入社会,建立一个“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的全新形态,它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的,并与社会交流互动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它既是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器;既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又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创新港如何体现创新?

  王树国:创新港是创新驱动的大平台。它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科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通过统筹科技资源,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投金”体系,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市场化,打造一个创新驱动的平台。依托多学科人才、科研优势与陕西省产业优势,我们选定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要利用创新港平台抢占现代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博弈主动权。我们在创新港布局的23个研究院,全部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和当下中国主导产业的需求来设立,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在创新港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创客空间等,像美国硅谷一样激发原始创新不断开花结果。

  记者:创新港的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有何不同?

  王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人才培养。创新港将是一个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大学要夯实学生迈入社会前的基础知识,没有这样的基础知识就不足以支撑学生未来的创新发展,但是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把社会实践和创新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机制中。创新港将集成台湾新竹工研院定向支持大企业、重点行业的经验,汲取美国硅谷自由创新的经验,打造出培养高端人才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将较早地进入到需求牵引的科技创新模式中感悟社会,从而能在走出校园后很快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可以预见,以创新港为依托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必将在人才培养上机制上发生巨大的变化。

  记者:创新港如何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发挥引擎作用?

  王树国:我认为21世纪的大学形态要发生某些变化,才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这将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创新港对于西安交通大学的意义,就是在建设“双一流”中,彻底解决大学与社会脱节的问题,重构大学的办学体系。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供给方,必须在国家发展的大棋盘上去谋划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大学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以建设创新港为引擎,带动中国大学探索21世纪大学新模式,让大学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供给侧服务,进而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