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诺奖得主是男性?中国科学报 2017-10-10 |
百度图片
十月,正是诺贝尔奖发布的季节。就在上个月,《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了一则对50位诺贝尔奖得主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并刊发长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该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包括科学、大学与世界,从民粹政治到人才流动再到人工智能以及对人类的威胁等,话题非常广泛。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则是——
■郭英剑
女性诺奖得主比例严重偏低
其实,准确地说,在诺奖得主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的应该是在科学与医学领域。
根据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自1901年以来,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物理学奖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6%、2.3%、1.3%和1%,而中国学者屠呦呦成为最后一位女性获奖者。
然而,2016年,诺奖中没有女性获奖。现在,在笔者写作的时候,在已经出炉的2017年医学、化学、物理和文学奖项中,依旧没有女性的身影。因此,上述比例还将持续下降。由此可见,女性偏少的现象依旧存在,且还在延续之中。
诺奖对女性存有偏见
很多诺奖得主认为,从调查结果来看,诺奖得主中男性占据多数,女性人数偏少,其原因在于对女性科学家有偏见,导致她们难以获得科学领域中的大奖。
参与调查的50位诺奖得主都是科学、医学与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在诺奖得主的名单中,为何男性占据了大多数。其中,大约17%的人坚信,女性诺奖得主偏少,绝对反映了对女性的偏见;大约26%的人认为,可能确实存在偏见;还有大约33%的人同意有这种(偏见存在的)可能性;但也有24%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可以排除这样的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肯定或者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人,比例高达76%。换句话说,大部分诺奖得主认为,诺奖对女性带有一种偏见态度。
其实在2009年,曾经有5位女性科学家和作家同时获得诺奖。这一消息在当时轰动一时。在国内媒体报道中,曾经用“五朵金花”来形容那一年女性爆棚的现象。那一年,经济学奖有2人分享,医学奖3人,物理学奖3人,化学奖3人,加上文学奖、和平奖各1人,共计13人获奖。其中5位女性,在全部获奖者中占比达到38%,而如果仅看计算科学与经济领域,那么,4位女性占比也在36%。这样的年份也是创造了诺奖的历史记录,从那之后,到目前为止也未再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其实,所谓诺奖得主女性偏少,实际上是科学领域中女性较少的一种表现。到现在为止,仅有17位女性获得科学或医学诺奖,而与此同时,在和平奖和文学奖类别中,女性获奖者则有48位。
女性科学家的贡献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茨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认为女性科学家的工作被人们忽视了,她们对科学发现的贡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被人们所接受。
罗伯茨说,每一个诺奖都有很多候选人,每一项获奖的成就也会有很多科学家声称对此有贡献,但获奖的时候,一般最多只有3个人。很多女性科学家不仅在诺奖的榜单上靠边站,甚至无法进入候选(最多只有三人)的短名单。而最后的诺奖名单的出炉,评委们针对具体的研究作出最后的取舍,全部都来自这个短名单。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疟疾研究所所长阿格雷说,工作出色的女性学者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这个名单本身就是诺奖评委对女性有所“偏见”和“短视”的证明。
他举例说,在德国有“德国的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迈特娜应该获得诺奖。但他也承认,现在科学已经走过了盲目无视的时代,因此,也到了应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应该承认女性和少数族裔在各个科学领域中的贡献。
当这些诺奖得主被问到,女性得主的缺乏是否也降低了你自己所获奖项的价值时?对此观点,3%的人表示非常认同,38%的人认为有一些,25%的人认为有一点,35%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有诺奖得主认为,缺乏女性获奖者对科学界来说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但也有人提出,探究这一结局的原委,最终板子不能只打在瑞典皇家学院身上,而应该在科学本身。
有美国学者指责在科学领域中,女性的角色与工作未能受到学界的重视,而且这种遭遇是系统性的。也有些诺奖得主则说,问题是社会性的,而不单单是科学家的问题,或者科学机构的问题,也并非西方社会的问题。还有美国学者引用数据说明,科学领域中方方面面的偏见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诺奖的最终决定。也有人认为现行的体制导致无法培育出杰出的女性科学家。
2011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天体物理学家施密特表示,除非未来有更多的女性科学家获奖,否则会伤害诺奖的价值。现在已经身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的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诺奖在过去缺乏多样性,在未来,如果女性获奖人数不能尽快有所增加,那会令人倍感失望。
(作者郭英剑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