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变脸”用了一秒 背后却是科学家15年的努力

新华网 2017-09-26

  点赞 | 微信“变脸”用了一秒 背后却是中国科学家15年的努力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用户在微信启动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这也是6年来微信启动页面首次发生变化,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化为了我们的祖国上空。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背后有着科研人员15年的坚持与付出。

  微信更换启动页面地球摄影作品

  微信用户对于这个启动页面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张图片选用的素材是一幅名为“蓝色弹珠”的地球摄影作品,它是美国宇航局(NASA)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显示的是非洲大陆。

  

  然而,从25日下午5时起,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微信启动页面的背景已经变了。新的地球照片变得更清晰云层更加细致,视角也由非洲大陆上空变成为了我们祖国的上空!据悉,“祖国全景”版微信将持续至9月28日17时。对于这四天之内开机画面的改变,微信方面称是为了庆祝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向亿万用户展示中国科技的最新成果。同时,腾讯将与中国气象局开展进一步的战略合作。

  

  

  △左侧为微信之前的开机页面原图,右侧为新更换的风云四号拍摄图。

  新照片出自最牛“地球摄影师”——“风云四号”

  这张照片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定量遥感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

  “风云四号”是目前最牛的“地球摄影师”。和上一代相比,观测的时间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气温度和湿度观测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观测数据量提高了160倍,观测产品数量提高了3倍。

  

  △“风云四号”(资料图)

  它搭载了全球首个大气垂直探测仪,并是国际上首次在单星上同时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以一颗卫星实现了两颗卫星的功能。

  

  动态效果/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风云四号”昨日正式投入使用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和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风云四号”A星25日正式交付使用,整星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填补了3项国际空白,实现了全球首次静止轨道干涉式高光谱大气探测等多项技术突破。

  

  △2016年12月11日,搭载“风云四号”卫星的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资料照片)

  去年底成功发射后,在轨测试期间,风云四号卫星为今年5月北方地区严重沙尘、6月华北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续降水以及“苗柏”“南玛都”台风等的预警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运会等重大活动发挥了气象保障作用。目前风云四号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序列。

  “风云四号”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不放弃的持续努力

  1997年风云二号卫星刚上天,下一代风云卫星就已开始规划。风云四号2001年开始预研,整个研制花了15年的时间,过程非常艰辛。中科院院士匡定波提出,应该发展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这种利用傅立叶变换原理的探测仪,可以为大气做“超级CT”——把大气从地面开始“切片”,将100公里大气切成上千层,测出每一层的温度、湿度等数值,为灾害性天气监视和大气化学成分探测服务。

  这是遥感领域红外光谱技术的一场革命。早先,美国、欧洲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到2006年,由于技术难度过大、所需经费太多,美国放弃了,欧洲也大幅调整了计划。但中国科学家们没有放弃。2016年年底,卫星终于发射升空。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团队送正样产品出所

  如今,当中国的探测仪开始提供全球独家的数据时,美国的研发队伍尚未重新聚集,欧洲的仪器还要等到2022年才能发射升空。

  “当别人放弃时,我们坚持;做成功了,就领先世界。”科学家华建文说,过去中国向国外卫星要数据,现在是国际气象界迫切需要中国的卫星数据了。

  来源:中科院之声、新华社、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