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离人类疾病有点远美专家呼吁重新审视药物研发模型设计 科技日报 2016-11-26 作者:聂翠蓉 |
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视点
科学家们已经拥有了在实验室中敲除或插入某种动物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类技术发展得越来越简单易行,但依赖于实验室动物特别是试验小鼠的药物研究模型,使得科学家们已逐渐转移了治病于人的实验重点,置药物研究于尴尬境地。
尴尬之一:动物模型不能真正模拟人类疾病
2013年还在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的埃利亚斯·泽尔霍尼曾说过:“我们在研究人类疾病中已经偏离人类太远。通过转基因技术设计各种动物模型对药物研究可以说没起到任何作用,我们应该纠正这一思路,集中精力开发出全新方案,通过研究人类本身来认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生物学。”
泽尔霍尼3年前的预警到今天依然没有改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瑟夫·加纳最近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再次提出警告,他认为医学研究现在完全找错了对象,那些临床试验药物最终能上市治病救人的几乎少之又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动物模型不能真正模拟人体疾病。比如,科学家们在研究帕金森病、焦虑症、孤独症及强迫症等各种神经类疾病时,为了呈现这些疾病的症状特性,他们主要通过基因操作技术,诱导老鼠或猴子等试验动物的某个或某些基因发生改变,让这些动物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症状,然后断定这类基因与发病原因有关,并开发出针对这些基因的药物。
尴尬之二:花钱多成果少
传统思维通常认为,通过转基因动物认识疾病诱因后,只要某种疗法能治愈动物,它就也能治愈人类。这种严重依赖于动物模型的思路,将药物研发置于“花钱多成果少”的尴尬局面。
但加纳怀疑,能让动物生病的基因就一定能让人类也患上同样疾病吗?事实证明并不如此,动物研究效果明显的疗法中同样适用于人类几乎寥若星辰。这种思路导致药物开发到上市使用的投资成本几乎每十年翻一倍,这表明动物模型已经不能用来模拟人类疾病进行药物研发。
尴尬之三:简单化标准成为一大劣势
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了更容易控制各种因素,研究管理部门对实验动物提出简单化标准。而事实是,人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相似,人与人之间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都不会完全相同,何况疾病模型中的动物,它们不可能一直遵循着某个简单标准。这些标准让动物研究越来越偏离轨道。
其实科学界认识到过度标准化的危险性已经有几十年了。早在1935年,著名数学生物学家罗纳德·费希尔就在其专著《试验设计》中指出:“试验条件的具体标准经常被当成灵丹妙药进行倡导,但为了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很窄范围的几个条件,试验结果往往只能提供单一信息,这在实际试验中就会变成一大劣势,进而导致失败。”
解决办法就是,用人类临床试验的标准重新设计和实施动物试验,综合考虑人群中各种不同因素。加纳表示,将公共资金白白浪费在与人类疾病几乎没有关联的研究上,不但对纳税人不公平,对那些等待药物救命的患者来说更不公平。“动物研究也能对人类产生疗效只是一种理论,这么多年的事实却并没佐证这一理论。如果你们能像我一样每天接触到各种病人,你们就会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责任编辑:lijia
下一篇:碳和硅通过细菌首次结合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