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家神往“珍利亚农场”

上海科大副教授孙文智谈“自我驱动”的神经科学研究园区

科技日报 2016-12-26

  叶水送

  说到农场,我们一般会想到一望无际的田野、成群结对的牛羊……

  然而,坐落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什本镇的“珍利亚农场”,现更名为珍利亚研究园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视野开阔,环境优雅,农场里有大片树林,甚至还有一座小岛。你可以在这里旅行、骑车、休憩以及安下心来做科学。

  历经10年发展,珍利亚农场(以下简称农场)已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心之向往的圣殿。农场在神经科学领域崇高的地位,让从事这一领域的年轻学者和学生趋之若鹜。

  曾在农场工作4年多的孙文智,目前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iHuman研究所的副教授,主要研究视神经通路领域。农场曾给他带来的美好感受以及追寻科学真知的乐趣,至今历历在目。他说,农场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吸引着人们远道而来,那就是到这里学习或工作的人,都可以自我驱动、心无旁骛地追求纯粹的科学。

  农场建立的初衷为激发科学家创造力

  农场的出现始于1999年的一次对话,它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有关。当时诺奖得主、时任HHMI主席汤姆·切赫会见格里·罗宾,即现任农场副主席,讨论如何扩大HHMI的决策影响力以及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时,想到应给予科学家更多的资源、创造力以及自由探索的空间,农场由此建成。

  自2002年,罗宾担任农场的首任主任以来。通过比较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以及美国贝尔实验室,他发现让这些著名科研机构散发活力的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即将建成的农场:即小规模的研究团队,研究组长需深入科研一线,研究者人员的经费实行内部资助,良好的设备和设施,减少任期时间,以及对原创和合作的高度重视。如今,农场都在力行这些准则,并且逐渐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气质。

  最重要的科研文化是交流与合作

  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农场已经运营了10年,它全新的构架让人耳目一新。首先从资金上说,来到这里的人只需要关注科学,像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大学的教授,他们即使拿到了终身教职,也要花时间在经费申请上。对于农场的年轻科学家来说,前5年他们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不需要将时间耗费在经费申请上。

  从研究组规模上讲,农场要求课题组长限制课题组人员规模,一开始大概只有3个人左右,后面会增加至5人,因此在前几年,课题组长需亲自做很多实验工作。当然,农场拥有非常高效的管理团队,他们只占总员工的5%左右,通常3至5个实验室才有一个实验秘书,负责实验室日常运作。他们的工作包括采购、管理以及实验室秘书等方面。

  交流与合作是农场最重要的科研文化。在这里,各个领域和技术都非常多样,合作自然是必须的,也是全方位的。通常来说,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物学这两个词可以通用,但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神经科学,而不是神经生物学。农场诠释了什么叫神经科学,因为除了神经生物学家外,这里还有工程师、化学家、机械工程、电子工程、IT工程及仪器开发工程师。从技术开发到应用,各个层面都有顶级的专家,他们充分地合作,才整体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例如,钙离子指示剂(GCaMP)是神经科学领域革命性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不比光遗传学差,它的出现是典型的不同领域合作的结晶。

  罗宾一直表示,农场不会做大学里面能够做的事情,在这里需要接受合作的氛围。他鼓励实验室横向合作,除了不同实验室组成的组外,研究者还可通过不同的项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有共同的方向和目标,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目前,农场有好几个这样的研究团队。例如,开发GCaMP6的研究团队以及几个有关果蝇研究的团队,他们寻找果蝇视觉的不同神经通路,有共同的导向和兴趣。

  独特想法与自我驱动是科学家特质

  农场的科研人员很多都有独特的想法,喜欢冒险。凡是能做小组长的,更是顶尖的人才。这里的工作环境虽然很轻松,科研上的压力完全是科学家的自我驱动,但在这么好的科研环境里,如果没做好的科研成果,你会自己说:我不配待在这里,所以科研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在这么高水平的科研环境里,不发《自然》《科学》之类的文章,都觉得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话。

  农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是运转的,全年候服务。你可以随时来这里工作,哪怕半夜突然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也可以来这里工作,所以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时候出成果,以及来自周围的环境。

  虽然研究所不在乎你的文章发在哪里,在乎你做了什么有意义的工作,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一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于个人,尤其是博士后来说,他们会希望能发表好一点的文章,好的文章也会意味着你后面找工作会容易一些。这一点也是很现实的。

  农场既重视科学也重视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变革,相反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科学的进步,它们相辅相成。孙教授说,现在很多人因为GCaMP的开发、埃里克·贝齐格拿到了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认为农场只注重技术,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他们只是这里科研工作很小的一部分。

  实际上,农场在果蝇、斑马鱼、小鼠上一系列的工作都是非常卓越的,并不仅是技术上的工作。技术开发不但需要技术人员,还需工程师,甚至科学家参与其中。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多交流,才能做出好的科研仪器来。

  在农场工作,可以接触到很多人,而且他们都是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只需跟他们谈一谈,都能让人获益良多。每年夏季这里有很多大型会议。他们对参会者有严格的审核,但一旦入选,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福利,如免除来回的机票费用等。

  孙教授说:“科学是开放的,每个人可通过阅读来获得所学的知识,但有关科学氛围方面,如果你没有到那里,就很难有这样的体会。知识学无止境,但氛围体验不常有。我隔壁是贝齐格的实验室,在他身上,我耳濡目染地学到了很多知道,知道什么叫做精益求精,为什么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有的事情应做到最好。到现在为止,只有他做成了复杂的显微镜,我觉得他的这个特质,是做成显微镜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编辑)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