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两年内可使猛犸象起死回生:与亚洲象杂交“复活”新浪科技 2017-02-20 作者:叶子 |
北京时间2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猛犸象在数千年以前便已灭绝,但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宣称,两年之内就能使它们起死回生。这种毛发蓬乱的生物曾生活在西伯利亚冰冻的平原上,最终或由于人类祖先的过度捕杀而灭绝。如今,科学家计划用两年时间,使猛犸象起死回生。最终“复活”的生物将属于亚洲象与猛犸象的杂交品种。
科学家将采用从永久冻土层封存的猛犸象尸体中提取的DNA开展此次研究,将猛犸象基因编入亚洲象基因组。若实验取得成功,将成为猛犸象复活计划中的重大转折点。
科学家培育出的杂交细胞中将含有部分猛犸象基因,使其具备猛犸象的部分特征,如长长的毛发、较厚的脂肪层、适合在零下环境中流动的血液等。但在培育出真正的生物之前,科学家还要辛苦奋斗多年。
科学家的计划颇具野心。他们不准备使用雌象作为代孕母亲,而是打算将受精卵置入人造子宫进行孵育。自该项目于2015年启动以来,研究人员已经将包含猛犸象DNA与亚洲象基因组的“剪辑片段”从15个增加到了45个。哈佛研究团队的带头人乔治·彻奇教授(Professor George Church)表示:“我们正在寻找对这些‘剪辑片段’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并试着在实验室中培养胚胎。”
“这些剪辑片段影响着猛犸象在寒冷环境中生存所需的生理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片段与它们较小的耳朵、皮下脂肪、毛发与血液相关,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正向选择基因(即物种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的可有效适应环境的基因)。”
他还补充说:“我们希望能培育出亚洲象与猛犸象的杂交胚胎。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头具备大量猛犸象特征的亚洲象。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在几年内即可实现。”
猛犸象在上一次冰河时期一度称霸欧洲、亚洲、非洲与北美洲。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捕猎的双重影响,在距今约4500年前销声匿迹。亚洲象与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如今在革命性基因编辑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精确地截取、嵌入数千年前猛犸象体内的DNA,使猛犸象“起死回生”不再是天方夜谭。
彻奇教授曾参与研发了广为运用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自从该技术于2012年问世以来,已使基因工程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变。该技术能够以极高的精确度实现DNA片段的“剪切复制”。在波士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学意义成为了主要话题之一。作为会议演讲嘉宾,彻奇教授指出,此次猛犸象复活计划有两大目标:一是为濒临灭绝的亚洲象寻求另一条出路,二是对抗全球变暖。
猛犸象将有助于阻止永久冻土层融化、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它们在雪地上行走时,可将冷空气带入冻土层,从而阻止冻土层融化。”冻土层表面的冰雪如同一道隔热层。猛犸象在雪地上踩出雪洞之后,冷空气便可进入下方冻土、使其降温。他还补充道:“在夏天,猛犸象会撞倒树木,帮助杂草生长。”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显示,猛犸象可对西伯利亚的气温起到重大影响。
科学家计划对亚洲象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培育出一枚胚胎,或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多枚胚胎。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核将被植入已移除了所有遗传物质的亚洲象卵细胞中。接着,科学家将采取人工手段,刺激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关于人造子宫,彻奇教授指出:“我们希望能不借助活体生物完成整个培育过程。亚洲象已经濒临灭绝,让雌象承担这样的风险未免不合情理,我们正在用小鼠测试体外培育手段。上世纪80年代就有文献描述了类似的实验,但当时人们对此并不感兴趣。而如今,我们的技术已经更新换代,可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些实验手段。”
彻奇教授还预测,随着基因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10年之内便可实现“返老还童”。不过,他认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效果有炒作之嫌。“我不认为这一技术有多么妙不可言,”他表示,“它只不过是一种新技术而已。要说它改变了一切,未免言过其实。”
图1:猛犸象在数千年以前便已灭绝,但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宣称,两年之内就能使它们起死回生。图为2013年在西伯利亚冰层中发现的一头雌性猛犸象,它生活在距今39000年前。
图2:科学家将采用从永久冻土层封存的猛犸象尸体中提取的DNA开展此次研究,将猛犸象基因编入亚洲象基因组。
图3:图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猛犸象Lyuba,2014年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
图4:猛犸象在上一次冰河时期一度称霸欧洲、亚洲、非洲与北美洲。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捕猎的双重影响,在距今约4500年前销声匿迹。
图5:他还补充道:“在夏天,猛犸象会撞倒树木,帮助杂草生长。”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显示,猛犸象可对西伯利亚的气温起到重大影响。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猛犸象完全复活是不可能的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