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全球买驴皮是“技”穷,应研发“超级驴”科技日报 2017-04-12 作者:王延斌 崔颖 |
(原标题:驴产业:全球买皮只因“技”穷)
“中国消耗驴数量惊人,巴基斯坦拟投6000万元解困。”4月10日的这则新闻吸引了山东省农科院奶牛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金明的注意。他联想起另一则这两年被屡屡提及的“旧闻”:中国人正在满世界买驴!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这位曾长期在东阿县挂职副县长的驴业专家表示,“所有的新闻都指向了一个核心:买驴只为驴皮,但为什么我们不远万里全球各地买驴?为什么不在家门口布点养驴?”
黄金明说:“驴肉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行业很难健康发展。”
涨、涨、涨,从三月起,国内阿胶业老大——东阿阿胶一再提价。
科技日报记者从东阿阿胶得到的数据显示,250g阿胶零售价为1350元,20ml×48支的复方阿胶浆零售价为468元;同样的产品在短短十几天内涨了165元、103元。阿胶涨价背后是驴皮的紧俏。
从2000年左右20多元到2016年的3000元左右,16年时间每张驴皮涨了150倍。难怪东阿阿胶方面承认,“驴皮资源短缺、采购成本上升”。
东阿县拥有大大小小100多家阿胶企业,几乎消耗着全国七八成的驴皮。疑问在于:驴皮价格这么高,为什么老百姓不养驴?
黄金明说,因为养驴“比较效益”不高。相比几个月即可出栏的养猪、羊、牛等相比,养驴的周期长,需要2—3年,对老百姓来说,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里一直投入不产出,“来钱太慢”并不合算。
其次,养驴成本不低。一头驴每天十盆左右的草料,每天就需要投入12元左右。这样两三年下来,也需要6000元左右的投入,这还不算人工成本。黄金明说,即使驴皮再贵,两年养殖下来,养殖户的纯利润也就是2000元左右。此外,养驴是单胎动物,在配种成功的前提下,两年最多生两头驴。繁殖率也不高。
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中国驴的存栏总量已由1954年的1270万头降至2013年的603万头,且仍在以每年3%—5%的速度下降。
一方面驴皮紧俏,价格攀升;另一方面,驴的存栏量在下降,且还在萎缩,原因出在哪里?
“驴皮价格贵,但驴肉却卖不动。”在黄金明看来,吃驴肉是小众消费,在中国人的肉食结构中,驴肉占比太低,这是养驴产业上的瓶颈,也是影响养驴业最大的问题,“你不能说养一头驴只为卖一张皮吧”。
在采访养殖户、企业和畜牧局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拓宽毛驴的增收渠道已成为东阿县的共识,其标志性事件是:一年前,东阿阿胶与山东驴帮餐饮公司签订合同,准备共同开拓驴肉餐饮业,预计将有3000家驴肉餐厅、200家中央厨房出现在全国各地。
3月初,随着国内产量最大的驴奶生产线在东阿上线,新鲜、雪白的驴奶被装瓶后运往省内外。东阿黑毛驴牧业技术经理赵志超告诉记者,相对牛羊奶,驴奶要少得多,且驴产奶期短,产奶量少,一个泌奶期仅100多天,每天仅产1公斤左右,所以弥足珍贵。
不过,按照当下的行情,“大约630克卖18元”的售价只能做高端市场,有知情人士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驴奶或者做成鲜奶,或者做成冻干粉,都高成本、高售价,这直接影响销量。所以,现阶段,做驴奶很难盈利”。
不过,提高驴存栏量,开掘驴的附加值,在黄金明看来,这一切都需要科技手段。
五年前,东阿阿胶联手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建设了国家级东阿黑毛驴繁殖中心,研发出驴细管冻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行业前沿以解决优质驴繁殖难题;三年前,这家阿胶业老大又与山东省农科院、华大基因合作“祭出大招”——研发“超级驴”。
这个名为“驴基因组研究”的项目试图全球率先开展驴基因组学研究,绘制出驴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将生长快的驴、好饲养的驴、皮更厚、适合做驴皮的驴的优质基因提炼出来,集合做成“超级驴”,长远地破解驴皮紧缺困局。
责任编辑:xujinghui
上一篇:生命演化史上那些著名的“生物群”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