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数据 益民生

新华网 2017-12-11 作者:郭洋

  大数据这个听起来比较“高深”的词汇常让人感到陌生,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医疗、教育、交通、能源……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产生大量数据。用好这些数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有裨益。

  早在几年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发现大数据的巨大潜力。2012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大数据研究发展计划》,斥资2亿美元用于大数据研究,项目涉及国防、医药、航天、社会等各领域。德国政府也曾在2014年宣布,投入1000万欧元在柏林和德累斯顿分别建立大数据技术中心……

  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人们可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德国国家肿瘤疾病中心就选择与欧洲最大的软件企业思爱普公司合作,探索大数据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癌症种类超过百种,每种的表现和发展各不相同。通过对检查结果、病患资料、学术论文等相关数据的分析,医生可以快速诊断患者病情,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大数据在康复治疗、新药研发、疫情监测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教育领域,大数据不仅有助提高学生成绩,还能帮助学校招聘到更好的老师,有利于政府更高效地管理教育经费。美国知名的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就基于200万名学生的数据,开发出个性化的数字课程和教学系统。当学生阅读和回答问题时,教学系统会分析学生不懂的内容并提供相关学习材料,系统还知道以何种顺序问什么问题能让学生记忆更牢固。

  在交通领域,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智能交通变得越来越普及,不但能解决交通拥堵,方便出行,还有助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目前,中国不少科研院所正与地方政府合作,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路网结构、交通灯设置以及车辆调度等。高德地图还于本月初宣布,将携手中国公路学会成立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交通出行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大数据应用不仅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惠及民生,还能提升政府服务,促进文化传播,监督环境污染,实现精准扶贫,为老百姓带来诸多切实好处。可以说,如今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大数据虽能解决很多问题,也存在不少隐患。在数据面前,人变得越来越“透明”,所处位置、消费习惯、生理识别数据甚至基因信息这些个人隐私都可能掌握在他人手中。对此,专家认为,应在发展大数据的同时,加强数据保护,通过立法规范数据使用,在保障个人权益的前提下,最大化地挖掘大数据的潜力。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新华网是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文网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