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取得系列进展科学网 2017-01-11 作者:郭爽 |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课题组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玉叶、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开展合作,在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为认识线粒体基因与麻风的遗传易感以及麻风易感基因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基因和免疫》、《皮肤病学科学》、《科学报告》、《遗传学与进化》等。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古老的传染病,迄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人类是麻风分枝杆菌的天然宿主。该病原菌主要侵犯人类巨噬细胞、外周神经施旺氏细胞,能够引起宿主较强的免疫反应,并损伤神经组织,最终导致皮肤损伤、肢体麻木、失明和肢端无痛性残疾。麻风具有多样的临床表型,可作为研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一种潜在的模式疾病。迄今,麻风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具体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发现,宿主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极大地影响麻风的遗传易感性。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麻风分枝杆菌基因组丢失了大量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功能丧失导致麻风分枝杆菌对宿主产生严重的生存依赖。线粒体是细胞最重要的能量供给场所,参与细胞凋亡、先天免疫应答等重要生理过程。同时,考虑到麻风分枝杆菌基因组中大量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丢失,推测宿主线粒体及其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影响麻风分枝杆菌的感染。
通过数据库检索,研究人员获得227个报道的麻风相关基因,通过一个大规模的表达谱数据过滤,获得123个与麻风易感相关且同时在麻风患者皮损组织中表达有改变的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疾病特异性分析和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这些麻风相关基因构成一个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并显著地富集在自身免疫疾病相关通路。研究结果从表达水平、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疾病特异性等各层面,系统地揭示了麻风的遗传基础,汇总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麻风易感基因集。结合麻风杆菌潜伏期长、麻风临床表型主要取决于宿主遗传背景和免疫状态这一现象,以及系统分析结果,推测麻风的遗传基础与自身免疫病类似,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抗老疗法需要三个里程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