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细胞“重编程”:帕金森病人新福音

科技日报 2017-04-11 作者:张梦然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9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科学家用一种特定分子组合处理非神经元脑细胞,从而产生了类似多巴胺的神经元。多巴胺神经元正是帕金森病所丧失的一种细胞类型,科研团队目前已经在人类培养细胞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演示了这种新的“重编程”方法。

  分泌多巴胺的特殊神经元的进行性死亡,是帕金森病的明确特征。目前人们仍不清楚导致这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确切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致病过程。

  尽管存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将多巴胺化学前体作为药物,但这些疗法都无法改变帕金森病的进程。数十年来,科学家们都在尝试开发改变其病程的疗法,在实验室生成多巴胺神经元或其前体,并将其移植到患者的大脑中。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研究人员厄内斯特·阿瑞纳斯及其同事此次报告了一种不同的细胞替代疗法,该疗法不需要细胞移植。通过检验一系列已知对多巴胺神经元有重要作用的基因,他们发现了4种基因,这些基因与某些小分子结合时,能将人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类似于多巴胺神经元的细胞。

  为了研究该策略的治疗潜力,研究团队用毒素杀死了小鼠的多巴胺神经元,然后利用一种仅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基因的系统将这4种基因递送至小鼠大脑。一些星形胶质细胞被成功重编程,获得了多巴胺神经元的特征,并纠正了多巴胺神经元损失带来的一些行为症状。

  本论文作者同时强调,在考虑对这种治疗策略进行人体试验之前,还需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

  总编辑圈点

  帕金森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脑部疾病,虽然不直接致命,但大大损伤了人控制身体的能力,让人晚年生活丧失尊严。我们现在还找不出帕金森的病因,但随着瑞典科学家发现转化特定神经元的技巧,我们有可能遏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这种思路还可以被应用于其他退行性疾病,逆转偶发的不幸。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