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使用超快相机拍摄“光线音爆”

腾讯科学 2017-01-23 作者:悠悠

  当超速粒子释放冲击波可形成一个光激性“马赫锥”,散射在光线周围,此前的成像技术无法实时进行拍摄,而是需要数百或者数千次测量才能拼凑在一起。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奇特的光线音爆现象,当微粒以超音速传播时出现光线散射。

  这一事件叫做“马赫锥(Mach cone)”,非常像飞机以超越音速的速度产生的音爆,研究人员使用能够每秒拍摄1000亿帧图像的相机系统记录下来,同时,他们指出这种创新技术未来可用于观测大脑神经元放电。

  光激性马赫锥是超快微粒发出冲击波时形成的,在周围散射光线。此前成像技术并不快,无法拍摄到马赫锥现象,只能进行数百或者数千次测量,将拍摄图像组合在一起,才能观测到这一现象。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上,研究负责人梁金阳(音译)和同事指出,这种最新成像系统将对于生物医学带来彻底革新。研究人员设计一个系统使用一个隧道源散射光线诱导这一现象,并进行实时捕获。

  当一个较短激光脉冲在隧道源中传导,将以相同波长散射次级小波。梁金阳解释称,在显示屏上通过叠加效应这些小波形成一个波阵面,在这种情况下,散射事件形成次级光线源,光线以超光速在显示屏上传播。在某一时间点,瞬时散射光线分布形成一个马赫锥结构。

  仅使用单次快拍,该成像系统的“无损编码压缩超快摄影(LLE-CUP)”可以实时拍摄到马赫锥现象,在实验中他们能够获得3个图像,一个是传统摄像,另外两个图像记录动态事件的临时信息。

  通过图像与数据结合在一起,他们能够获得马赫锥现象的动态场景,这项研究揭晓马赫锥处于“超光速状态”。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腾讯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