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雾霾过后是否都能找到“元凶”?

《北京青年报》 2016-11-17 作者:凌敏

  11月2日至6日,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环保部发布消息,认为此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始于黑龙江哈尔滨、绥化和大庆一带,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导致这次区域性重污染的“元凶”。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一名负责人认为,判断这次大范围污染源来自黑龙江,缺少必要的科学依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对此回应说,环保部公布的判断是专家组基于监测数据客观分析、会商的结果。

  具体地看,环保部列出了有关数据作为依据。如10月31日至11月6日期间,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756个,其中黑龙江省以580个火点数居第一,占此次监测到全国火点总数的76.7。证明环保部公布的“生物质燃料排放”为元凶之一所言不虚。

  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也并非毫无依据的强为之辩。比如,该负责人承认,他们也监测到了省内多个秸秆焚烧点,但他们“进行了科学的模型模拟计算”,结果是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气团不会产生远距离传输,因此只能说明秸秆焚烧是造成黑龙江当地污染的原因之一,不能视为其他地方雾霾的“元凶”。该负责人还提出,污染气团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复杂的变化,需要用跟踪监测、气象条件监测以及用数值模型等方法进行模拟计算,这一轮大范围污染过程刚结束,就判断“元凶”来自黑龙江,未免太过轻率。

  围绕雾霾天气何为“元凶”展开的争论,以典型个案的形式凸显了一个重要问题:每次雾霾过去之后,是否都能找到明确的“元凶”?如果能,就应当下功夫找到雾霾的“元凶”;如果不能,就意味着有些雾霾天气目前还找不到明确的“元凶”,对找出雾霾“元凶”不能做硬性要求。

  每次雾霾过后都找出“元凶”,不但可以让公众对雾霾天气有更多知情,更重要的是,还能推动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北京青年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