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气温将“断崖式”下跌 开启“冰窖模式”

北京晨报 2016-11-21 作者:崔红

  京城市民今晨掀开窗帘,窗外将是一片银装素裹。拍不腻的故宫角楼,又在雪花中殷殷地向市民招手了。只可惜今冬初雪赶上了故宫周一闭馆,想去紫禁城踏雪寻梅的朋友要失望了。

  昨天白天,京城天色阴沉欲坠,雨丝若有若无,扑面冰冷。但降水量极小,19日22时至昨天1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2毫米,城区平均1.8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密云大城子,15.3毫米。据气象跟踪监测显示,昨晨7时,密云上甸子开始雨夹雪,11时30分雨夹雪转为小雪;怀柔宝山镇9时34分开始下小雪;延庆佛爷顶13时36分转为小雪;延庆本站14时雨夹雪转雪。

  昨天,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和暴雪蓝色预警。昨天近23时,门头沟、丰台、石景山、海淀及朝阳均已小雨转雨夹雪。23时10分,市气象台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称夜间大部地区有雨夹雪或雪,预计今天3时左右道面温度降至零下,将出现道路结冰现象。

  昨天傍晚纯雪迟到

  昨晚,随着预报的纯雪降下时间点越来越临近,又现全城盼雪盛况,但雪花偏偏迟迟未见。市气象台昨天17时最新预报已明确,后半夜才会转中到大雪,但由于此次雨雪天气“混搭”,前期的小雨和雨夹雪阶段持续了很长时间,难免令公众等雪的心情焦躁起来。至于昨晚说好的纯雪推迟到来,主要原因是暖湿空气很“强盛”,气温偏高,原先预计的下雪阶段,因气温偏高雨不能“准时”转变为雪,导致降雨阶段继续拖拖拉拉,迟迟未能进入真正的雪花纷飞阶段。昨天21时,有网友“爆料”,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已下了一阵雪了,但是地上水太多存不住。“气象北京”官微回复网友说:“地表气温降不下来,所以目前雪存不住。”

  其实回顾一下北京历年来数次被雪“忽悠”事件,“拦路虎”多次都是同一个——温度降不到足够低(必须要低于降雪临界气温),雨就变不了雪。

  市气象台专家告诉记者,雨雪相态的转换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也就是冷暖空气的势力强弱,当暖湿空气的势力较强时,气温不能降到预计的数值,超过降雪临界气温,雪就会难以生成。不过,在一片等雪盼雪中,中国气象局昨天傍晚在官微上斩钉截铁地宣布:“北京初雪不会失约,明早醒来将是白茫茫一片。”

  未来三天“冰窖模式”

  今天午后降雪将逐渐结束,雪霁,北风迅速接班,达到四级左右,阵风六七级,刮到身上将刺骨寒冷。同时,本周气温下跌分外“狠绝”,呈现“断崖式”下跌,本周的日平均气温将全部在0℃以下,十足十地开启“冰窖模式”。具体来看,本周二白天最高气温-3℃,夜间最低气温-11℃,为最冷一天。下周三和周四也不遑多让,最高气温都是-2℃,最低气温均为-10℃。下周二、三的日平均气温仅有-7℃和-8℃。本周最低气温可能会接近或跌破历史同期的最低气温。

  “周二、三、四这三天最高气温都在冰点以下,为-2℃到-3℃,这样全天气温在冰点以下的日子在北京冬季并不多见,本周二到周四的天气之冷可能会达整个冬季的峰值或者次峰值。”郭建兴说。

  初雪·保障

  连夜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北京迎来“30年同期最冷一天”。昨夜今晨,各区民政、公安、城管等统一行动,集中开展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行动。工作人员带着棉被、棉袄和方便面连夜走访了前门、西单、动物园等多条地下通道。至截稿时,已救助7名流浪乞讨人员。市民如发现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人员,可拨打110、96156求助。

  在前门肯德基前的地下通道内,7名流浪乞讨人员正蜷缩在露着棉絮的破被中,听说是来救助的,一位40多岁的男子当即表示愿意去救助站。此人自称来自内蒙古赤峰,因为丢了身份证,不仅找不到工作,也买不到车票,只能流落街头。据西城区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会开车把此人带到救助站吃饭、洗澡、睡觉,然后买票送其回赤峰老家。“我们救助站都准备了充足的冬季救助物资,提供24小时接待服务。”

  但是,其他6人却拒绝了工作人员“去救助站避寒”的建议,表示愿意留在地下通道中。根据他们的需要,救助人员分别留下了棉衣、棉被和开水及方便面。

  初雪·出行

  部分航班今晨取消

  北京晨报讯(记者 吴婷婷)昨天傍晚,首都机场迎来雨夹雪天气,22时后转为中到大雪天气。降雪会对航班运行造成影响,今天早晨可能会有部分航班延误或取消。国航表示,昨晚至今天白天首都机场出现较大强度降雪,国航将取消部分晚间至明天早上航班。

  从昨晚开始,首都机场飞行区内1400名飞机除冰、场道除雪作业人员,166辆除雪车、除冰车全面进入待命状态,并准备了除冰液600吨,融雪剂300吨。 首都机场目前共有32个飞机除冰位处于可用状态。

  为保障机场周边道路交通顺畅,在原有的165辆机场巴士运营的基础上,加备23辆大巴车保障旅客抵离首都机场。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北京晨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