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冷冬

新华网 2016-12-02

  目前,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拉尼娜状态,预计 12月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而当出现拉尼娜事件时,我国冬季出现冷冬的概率超过 70%。气象专家根据多种监测情况判断,今冬我国或将是冷冬。 大风降温、降雪、空气干燥、气温起伏较大是十二月的天气关键词。但今年 12月初,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全国降水稀少,气温偏高,雾霾发展,不过别急,还有好消息,后期冷空气势力将加强,虽然气温低但频繁的冷空气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雾霾或将减轻。

  十二月天气关键词

  一年降水最少的月份!摆脱不了的干燥!

  对北方人来说,冬季给人的印象除了寒冷,还有一大烦恼非干燥莫属,皮肤起皮、嘴唇干裂、嗓子干疼、鼻腔干燥、浑身静电,等等等等。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来说, 12月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月份。就拿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来说, 12月的月降水量均不足 5毫米,用稀少来形容毫不为过!

  降水最多的长江以南地区,月降水量只有 25-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 50毫米。而这个“月降水量”也仅相当于某地 24小时内下了一场大到暴雨而已。

  从北京、南宁,南北两个典型城市的逐月降水分布来看,北京 7月月平均降水量为 160.1毫米,而 12月仅有 2毫米, 7月降水量是 12月降水量的 80倍之多;而南宁 7月降水量也是 12月的 10多倍。

  如果把日最小相对湿度≤ 30%的情况定义为一个干燥日,我们可以统计出 12月省会级城市 干燥日情况 TOP10。 拉萨在 12月中有 30天都为干燥日;北京和西宁月均干燥日数都达到 20天以上;太原、天津、济南、石家庄和郑州这几个城市干燥日都在 15天以上。

  以上的干燥日数据并没有考虑室内供暖的情况。室内供暖后的相对湿度会更低,人体感觉会更加干燥。可别小看了干燥这回事儿,不光是皮肤干敷敷面膜的问题,它还与健康存在密切联系。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曾于 2007年研究发现,室内湿度越高,流感病毒传染力就越差。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试验: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23%以下一个小时后,发现 70%~77%的病毒颗粒都可以保持自身的传染性,但当湿度增至 43%时,仅有 14%的病毒颗粒具有感染细胞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高湿度环境中,大部分病毒都会失去感染的活性,人们也更不易得病。而当室内空气湿度低于 40%的时候,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同时容易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瑞雪兆丰年

  每年 12月 7日至 8日,太阳黄经到达 255°时即进入了“大雪”节气(点这里了解更多) ,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更大,雪量更大、范围更广。按气象学标准,下雪时,水平能见度小于 500米, 24小时的降雪量≥ 5毫米称为“大雪”。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十二月都有雪的踪影,特别是东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下雪天最多,一年平均可达 50天以上。但有些地方即使在大雪节气也从不下雪,比如华南南部、云南西南部、福建东南部等地则全年无降雪。朋友圈里南方人见到大雪后的表情包相信也是真情流露。

  进入大雪节气,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气温已经稳定在 0℃以下,若有降雪便会形成积雪。 积雪最深的地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中北部及西藏西部等地,年积雪量最大可达 30cm以上,相当于一张 A4纸的长度,局部可达到半米以上!

  若降雪过多或积雪过厚,积雪维持时间较长,可能会形成雪灾,对交通、通讯、输电设施,以及草原畜牧业、冬作物、农业设施等都可能造成危害, 正所谓福兮祸兮,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需小心防范。

  冬至:数着九九过寒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 冬季九九歌熟悉吗?冬至将带我们进入“数九”时节(点这里了解更多) 。

  冬至不光是北半球一年中最冷时段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此时人们常常感叹白天太短,天黑太快。诗圣杜甫就发出了“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的感慨。

  然而人们对于白天长短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受天气影响,比如人们往往会感觉晴天的白天比阴雨天的白天要长。由于各地地理位置和天气气候条件的不同,冬至节气期间我国各地实际日照时数差别明显。

  对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来说,冬日阳光着实 “吝啬 ”,冬至节气期间日照总数不到 50小时,意味着平均每天只有 3-4个小时的日照时间,不是被大雾阻挡就是被阴雨覆盖,可以说是“阳光贵如油”!而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大部的日照时数在 50-75个小时之间,平均每日能享受到 4-5个小时的阳光。西北中部和东部、内蒙大部等地的人们冬至期间则可以享受每日 7-9个小时的阳光,暖哉!美哉!

  新华网数据新闻部 中国气象网 联合出品

  编辑:杨艾艾 王美丽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网、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天气网、新华社、扬州时报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