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大熊猫“补丁”含义 黑白色用于伪装和交流

中国科学报 2017-03-07 作者:赵熙熙

  大熊猫身上的一块块“补丁”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黑色的耳朵和眼圈搭配着一张白色的脸,而黑色的四肢和肩膀则紧邻着白色的脖子和躯干。这其实是生物研究中的一道难题。如今,美国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指出,大熊猫的黑白色有两种功能:伪装和交流。

  科学家之前曾就动物的这种杂色外表提出了许多种可能的解释。例如它们或许是一种警告,就像生有黑白条纹的臭鼬。或者它们还可以用于伪装、交流、保护眼睛,甚至调节体温。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动物学家Tim Caro介绍说,生物学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大熊猫身上的黑白色,这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长得都不是这样的,所以很难通过类比来解释。

  为了搞清这些想法是否说到点子上了,该校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的研究人员根据皮毛颜色深浅将大熊猫的身躯划分成不同区域,并将大熊猫的毛发与其他195种陆生食肉动物以及39种熊亚种的深浅毛发进行了比较,随后将它们的模式与环境条件及社会性行为进行了匹配。

  科学家并没有发现温度和大熊猫毛发颜色之间的联系,他们也没有找到黑眼圈斑纹和白天眩光之间的联系。

  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在较浅的毛色和积雪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表明大熊猫的白色毛发有助于它们在积雪的栖息地隐藏。研究人员在日前出版的《行为生态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大熊猫黑色的毛发可能有助于它们在森林中隐藏——在这里它们有可能成为包括豹子在内的食肉动物的猎物。

  研究人员推测,大熊猫进化出黑白两种毛色是一种妥协,这是因为它们全年在这两种栖息地都会活跃。

  研究人员认为,大熊猫长成这样源于其消化能力较弱,只能以竹子为食而不能吃更多种植物。它们也无法像有些熊那样在冬天存储多余的脂肪来冬眠。它们必须终年活动,长途跋涉去觅食,其栖息地变化也很大,从雪山到热带森林都有。

  然而长在大熊猫脸上的“补丁”又有什么作用呢?分析表明,食肉动物头上的印记可能并不是用来伪装的,而是为了同类之间的交流。

  在耳朵和面部之间具有强烈对比颜色的物种往往都是凶猛的,同时表明大熊猫可能也把自己的耳朵作为针对食肉动物的一种警告信号。而黑眼圈或许能够帮助大熊猫识别其他的同类。

  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大熊猫能够记住这些黑眼圈——它们在形状与大小上差异很大。而在注视另一个竞争对手时,大熊猫甚至还能够放大自己的黑眼圈。

  人类会觉得这些“补丁”非常可爱,然而大熊猫自己可能并不这样认为——当它们不想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凶时,会用爪子盖住自己的黑眼圈。

  大熊猫是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赵熙熙)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