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3.jpg

处暑:暑气衰退 秋意渐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8-22

  

  

  处暑是七月中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8月22-24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50°。今年处暑交节时刻为8月23日18时37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表明了“处暑”的含义:夏日的暑气开始衰退。其天文气象意义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辐射减弱,于是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南下次数则增多,所以气温开始明显下降。俗谚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即处暑时节只中午热一会儿,早晚都很凉爽。所以处暑是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宋人苏泂的《长江二首》有“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之句,直接写出了酷暑过后,对秋凉的感恩之心。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始肃”指万物开始凋零,即“天高不见心”诗意;“禾乃登”指农作物成熟,即诗中说的“禾黍熟”。另外,诗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种颜色,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季走向结束,晴天增多,秋高气爽。即使有云,云彩也显得疏散舒卷,而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成团。这种云被称作“巧云”,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宋代诗人张耒就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舟行即事》)之句。这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还与传统节日“七夕”靠近(今年七夕是8月20日),北宋词人秦观写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名篇《鹊桥仙》中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之句。可以推测,“巧云”的名称,可能还与七夕乞巧节有关系。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