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7.jpg

秋分:昼夜平分之时

腾讯科学 2017-09-30 作者:年,谷熟也

  

  每年9月23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昼夜平分之时。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相当于春分和秋分)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朋友对我说:「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白昼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一天,心里又会咯噔一下,因为开始昼短夜长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初秋,升降随意;中秋,反弹无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涨了钱。

  夏、秋、冬的博弈转折

  秋分时季节版图上,秋坐拥约62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盘。

  就在秋与夏在长江沿线胶着之时,冬已从青藏高原大本营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兴安岭将秋击溃,赢得两片「飞地」。冬的领地迅速扩至约188万平方公里。此时,夏的疆土只剩下约152万平方公里,仅为盛夏时代的1/4,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外部势力」的资助,并有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此时,夏之阵地易守难攻。

  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国」博弈格局的转折点。

  季节版图上的焦点: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间的纠纷,秋蚕食夏的领土;秋分后,主要是秋、冬间的争端,冬鲸吞秋的属地。

  秋分时节,夏、秋的气候分界线已至长江沿线。此后,秋在南线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线将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时节,是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木犀热

  农历八月,雅称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时节。

  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对于「木犀蒸」自是没有切身的感触,因为秋分时节,北京早已秋凉如水。

  2015 年,秋分日我赶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时天气依然闷热,爱出汗的我还随身携带着暑期出差的「标配」:毛巾。两天之后,临走时,天气迥异。一场风雨之后,木犀蒸已然变成了木犀凉,真的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于是我以此发了一条微博:「迎候你时,一树芬芳;送别你时,满庭花雨。」催蕊零香的凉爽,却让人顿生一丝小伤感。

  

  图|网络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的音乐情境,正是出自云销雨霁的秋分时节。

  秋季来临,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锐减。以北京为例,与8 月相比,北京9 月的降水量会减少72%,10 月减少86%。

  记得唐代李贺有一句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心性豪放,会有摘下云朵的想法。但仔细想来,「拿云」应该是与节气有关的技术活。卷云太远,纤细又轻薄,摘云仿佛只扯下了几片羽毛,没有摘云的仪式感和获得感。层云低垂着、铺展着,灰蒙蒙的,感觉脏兮兮的,有点像黑心棉,估计有精神洁癖的少年不屑去摘。「乌头风、白头雨」的积雨云,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别摘了,电闪雷鸣的,多危险啊。春季风太大,流云不容易摘。冬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还是摘秋天「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淡积云吧,高洁、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声」,雷公、电母一般也不会搅局。

  

  图|网络

  秋分的云

  「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赶紧摘几朵,回家做棉袄。」

  俗话说:「二八月,看巧云。」

  夏季,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平铺直叙」的层(积)云,沉沉地密布着,整个天空都不会显示,雨下得拖泥带水。避之不及,怎会有看云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发减少,而气压梯度加大,大气的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为轻灵,高天上流云。此时的云,宜人而不扰人,如丝如缕,淡薄、高远,纤云弄巧,更具动感和色彩,更可谓「云彩」。且「鸿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时,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

  「二八月,乱穿衣」,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

  气象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处处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时。那么,秋分是否真的白云多呢?我选取了几个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个时节的云量。

  与大暑时相比,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了44%,低云量更是减少了65%。秋分时节,至少在整个秋季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那种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最高的时候。由夏到秋,阴沉到非黑即灰的低云,在秋分时确实是最少的。白云的比例提高了,但总量还是略显紧俏。

  与大暑时相比,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只减少了5%,但低云量减少19%。总云量几乎还那么多,减少的是低云。北京是白白净净的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增加,白云还多少有些「供不应求」。如果说北京的「秋分白云多」还有点牵强,那么南京可以是这则谚语中天气的「颜值担当」。再看看成都和广州。成都是一座「多云」的城市,且秋雨缠绵。即使秋分时节,云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与大暑时相比,成都的总云量反而增加了20%,不过低云量减少了9%。白云确实多了,只是太多了。蓝天被抢戏,几乎沦为配角。如果以供求关系来制定白云的价格,那么成都秋分时的白云,真的是物美价廉。

  即使到了秋分时节,广州也不敢说是残暑已消,因为一般要到霜降时节才能步入秋季,所以云依然体现着夏天的容颜。与大暑时相比,广州在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8%,但低云量并未减少,所以「秋分白云多」之说并不适合广州。广州要到小雪节气,低云才会降至最少。显然,只是简单的一句「秋分白云多」,并不能放之各地而皆准。

  几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记下这样一副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白天,阳光辐射,对流增强,风力加大,所以风扫殿;傍晚辐射降温,水汽凝结,云量增多,于是云封门。我之所以喜欢这副对联,就是因为它既科学,又文学。如果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撑或者对于环境现象细腻的观察,所谓文采,也是难以圆融的。换一个角度,如果科学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够有文学的加持,在人们的眼中,科学或许会更亲切、更优美。

  古人对于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历时半年的「雷人」季节就此终结。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立春时节「蛰虫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动。秋分时节「蛰虫坯户」,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们对于时令的预见力可谓天赋。

  秋天,给人一种高峻邈远的感觉,能见度提高,通透、明净、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所谓秋高气爽,因为温度降了,于是气爽;因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锐减,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而不沉闷压抑。所以才有「短如春梦,薄如秋云」的说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说法,此时「西方有白云起如群羊为正气,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诗经》有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云飘舞,甘露惠及草木。

  

  图|网络

  秋风秋雨

  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稀落,而豆花独开,「一城秋雨豆花凉」。

  农历八月的风,被称为「裂叶风」,秋风吹到树叶上,伤裂叶片,故名,亦称「猎叶之风」。古人说:「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秋风呼号,落木萧萧。撼动万物者,没有什么比风更强悍的了!这是季风气候之中,人们深刻的领悟。

  猎猎西风,古时又被称为「阊阖风」,阊乃倡,阖乃合,秋风提示着人们需要开始倡导闭藏了。「金风渐起,嘶柳鸣旌,家家整缉秋衣,砧杵之声远近相接。教场演武开操,觱篥鸣于城角。更有檐前铁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声达户牖。此城阙之秋声也。」可见,所谓的秋声,既包括自然的秋声,也包括人文的秋声。人文的秋声,更具有时代的独特印记。

  对于南方而言,往往是「热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区在秋分时节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云由浓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季风气候,季节更迭往往是从盛行风的变化开始的。风,应约而来。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风泛须眉并骨寒。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冷气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每次冷暖交锋几乎都伴随着暖气团的溃败和冷气团的「反客为主」,所以「一场秋雨一场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区,暖湿气团尚未退却,而干冷气流要么从高原北侧东移,要么从东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气时常形成「乱战」,导致阴雨连绵,所谓「华西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风刀霜剑,冷气团的一轮轮攻势,使寒意渐增。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当然,深秋时节,雾霾也会渐渐增多。「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但古时候往往是清新、单纯的雾气,现代的雾已很难那般清新、单纯了。

  秋天,作为一个过渡季节,远比夏或冬短暂,却是诗词歌赋的丰产季节,一如作物。秋兴秋悲,乡愁心事,家国情怀,我最喜欢那一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腾讯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