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专家:北京近两次地震均属正常地震活动人民日报 2019-04-15 作者:杨舒 |
2019年4月14日12时47分,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在北京怀柔区(北纬40.34度,东经116.39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9公里。无独有偶,此前4月7日在距离此次地震27公里处的海淀区(北纬40.08度,东经116.23度)发生了一次2.9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虽然震级不高,北京多数地区无震感,对人员伤亡和房屋受损情况影响不大,但以上两次震级相似、时间位置相近的地震引发了社会关注和一些网友的疑虑。
为此,4月14日下午,中国地震局所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迅速组织专家对近期北京地区发生的两次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专家认为,近期北京地区发生的这两次3级左右的地震属于正常的地震活动,日期相近仅为巧合,无须过分恐慌。
北京地区近两次地震彼此独立发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蒋海昆介绍,北京地区近期的两次地震属于天然构造地震,主要由断层活动导致。从断层分布来看,这两个地震应当是独立发生,没有明显关联。
蒋海昆分析,从地质结构来看,北京位于近东西向的阴山-燕山-渤海断裂带中段,北京及附近区域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平谷-三河断裂带、八宝山-高丽营断裂带、怀来-延庆断裂带、南口-孙河断裂带等,其间又分布有一系列近北东、近北西向的小规模断裂。“例如此次怀柔3.0级地震的震中附近20千米范围内已查明的小规模断裂就有4条,但由于震级较低,很难说具体与哪条断裂活动有关,但与其距离最近的为北东向的南口山前断裂,约9千米。而反观4月7日海淀2.9级地震,离它最近的断层为北东向的小汤山-东北旺断裂,约5千米。”
因此,从构造相关性分析,北京地区近期发生的两次3级左右地震属于两个断层的活动,两次地震之间距离约27千米,远大于3级地震的正常破裂尺度,因而两次地震彼此没有在构造或力学上的相互关联,是两次独立的正常地震活动。
两次地震日期相近属于巧合
北京地区近期两次地震相隔一周发生,不禁让一些网友担心,“是否表明北京近期地震活动频繁”?对此,蒋海昆表示,地震属于每天都在发生的自然现象,当地球构造运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同时伴随能量的释放,就形成了地震。
“地球上地震多到一天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五百万次。其中99%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其余1%的地震才是有感地震。其中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年约一千次。大于7级的强烈地震,全球每年平均约二十次。更强烈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左右。这些发生的地震中,绝大多数在海域,对人类并不造成危害。”蒋海昆说。
他告诉记者,就北京地区而言,1970年以来共发生139次2级以上地震、29次3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大约发生2.8次2级以上地震、0.6次3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1990年7月21日的延庆大海坨山4.6级地震。与西部多震省份相比,北京属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非常弱的地区。尽管2、3级地震频次较低,但也有短期发生多次地震的现象,例如1996年12月份短短的12天内,在北京顺义就先后发生了5次3级以上地震,因而此次相隔8天发生2次3级左右地震现象仍属正常现象。另外,这两次3级左右地震均发生在周日13时左右也纯属巧合。
掌握良好防灾减灾知识科学高效避险
此外,蒋海昆表示,公众具备良好的防灾减灾意识值得肯定,当遇到有感地震发生时,应首先保持冷静,掌握相关知识,做好自我保护,科学高效避险。如果在房间内遇到地震,应尽快选择承重墙墙根、墙角或是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蹲下或坐下,保护好头部;不要选择没有支撑物的床下、吊顶、吊灯下,特别是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躲避。如果在户外遇到地震,应该就地选择开阔区域,趴下或蹲下避震;不要乱跑,要避开人多的地方。要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其他潜在高空坠落物等。要保护好头部,注意观察,避开危险之处。
他强调,城市居民有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公共场所遇到地震的可能,若地震发生,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责任编辑:杨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