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28912_15664524160711n.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解读科学应对自然灾害方法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9-08-23

  新华网上海8月22日电(钟艳平)“地球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和充沛的阳光等,适于人类和其他生命生存。很多时候,地球像温柔的母亲,让人们感觉温暖舒适,但它发起脾气也很厉害,可以瞬间风雨交加。”日前,“暑期院士专家系列讲坛”活动第四场“探秘台风与气象预报”主题讲座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生动地描述了地球气象的变幻莫测,随后,他对火山、台风、海啸、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进行详细介绍。

  

  陈联寿介绍,火山喷发、台风、海啸、地震等为地球急性发作的自然灾害。干旱、沙漠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是地球上的慢性自然灾害,它往往是地球气候演变影响的后果。他表示,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短波辐射和地球辐射到太空的长波辐射如果达到平衡,就不会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但如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地球向太空的长波辐射,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失衡,支出少于收入,产生了全球变暖。结果会使水汽蒸发量增大,地球上的一些地方会发生干旱、沙漠化,另一些地方会发生大暴雨、洪水泛滥,两极海冰变薄、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岛屿和海岸。据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持续。

  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人类该如何科学应对?陈联寿提出了几点对策:第一,要加强对不同灾种的监测,创新和研制新的仪器装备,探测得到的数据要可靠,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第二,加强对不同灾种的科学研究,探索不同灾种活动的自然规律,研制有效的预报技术方法。第三,提高业务预报的准确率。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最为关键的一点,虽然难度很大,但要努力克服。针对提高预报准确率,陈联寿在会上科普了周期、相关、前兆和物理动力等4种预报方法,他表示,这些技术方法对不同灾害的预报都有一定的可靠性。此外,他还介绍了天气数值预报和关键技术的发展,他提到,目前我国用动力方程含有卫星资料同化来做台风路径数值预报已达到较高水平。第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第五,提高改进应急防灾的组织和防御措施。陈联寿补充,在自然面前,人类虽然很渺小,但人类智慧无穷无尽,在和自然灾害的较量中,一定会战胜自然灾害。

  

  主题讲座结束后,陈联寿与上海市应急管理局自然灾害应对和物资保障处副处长章震宇、“上海发布”办公室副主任邵祺翔、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赵兵科围绕台风特征、气象及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气象预报发布、气候变化影响、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灾情发布及防御等与观众进行了互动。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气象局主办,上海科协大讲坛、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市气象学会、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等承办。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雷小途主持活动,活动吸引近300人参加。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钟艳平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