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的科研成果如何飞入“百姓家”?看这5个接地气的案例雷锋网 2018-01-31 |
说起中科院的科研成果,你会想到什么?
可能新闻中更多的曝光的是“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FAST”单天线望远镜可以实现大天区、高精度的天文观测;“海斗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刷新世界最大下潜深度……
这些来自中科院的科研成果都非常重要,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可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
所以,今天雷锋网想带你看点不一样的科研成果,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能解决的问题,也许会有点超出你的想象。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十八大”以来创新成果展,雷锋网进行编辑整理。
一、重离子治癌技术---让离子穿透人体健康组织将癌细胞杀死
在不久的将来,癌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无副作用,无痛苦,不需要打针吃药,而且还不易复发。这一“治癌利器”就是重离子,简单来说,就是离子能穿透人体健康组织将癌细胞杀死。
来自中科院的夏佳文院士是重离子加速器专家,他解释,重离子治疗癌症肿瘤和普通射线治疗有着本质的不同。离子在穿透人体健康组织的时候能量损失很小,不用破坏人体免疫力,绝大部分能量将沉积在癌组织上,将癌细胞杀死,使癌细胞DNA分子链双链断裂,不易复发,并无副作用,无创伤、无痛苦,更不需要打针吃药,尤其适合不宜动手术的人群。
二、子宫内膜再生临床研究---解决不孕不育
听起来“高大上”的中科院也会研究不孕不育的课题?
是的,而且研究成果已经初露端倪。今年的1月12日,通过干细胞干预卵巢早衰疗法,一名成功自然受孕至分娩的健康宝宝在南京顺利降生,这也标志着卵巢再生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项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卵巢的早衰问题,这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已经超过1%,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这类患者即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也很难实现受孕。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发现,从事再生医学研究的戴建武团队,此前已经在子宫内膜再生、脊髓神经再生等临床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解决卵巢早衰这一“不治之症”,戴建武带领团队设计研发了可注射智能型胶原支架材料,用于卵巢功能再生。
经过前期大量体外实验和动物试验,研究团队证实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胶原支架材料,可通过磷酸化卵泡发育的关键分子,加速原始卵泡激活和颗粒细胞增殖。
这意味着,随着卵巢再生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国内对于干细胞治疗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更多患者享受到通过干细胞再生技术治疗卵巢早衰的“福利”,为期不远。
三、煤气化直接制烯烃---让塑料生产过程更清洁,成本更低
“烯烃”这个词你可能并不熟悉,其实,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塑料就是从烯烃生产而来。
德国科学家费舍尔和托普希在1923年,发明了煤经合成气生产高碳化学品和液体燃料的费托过程。尽管该过程并不完美,产生大量CO2,消耗大量水,且产物选择性差,后续处理消耗大量能量,但却一直被认为不可替代。
与费托过程不同,来自中科院的包信和团队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混合气体,高选择性地获得低碳烯烃,从原理上创立了一条结构低耗水的煤转化新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颠覆了90多年来国际煤化工领域一直沿袭的费托过程,尤其对石油短缺的中国而言,在煤制烯烃领域取得突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所使用的塑料成本将更为低廉,对环境的破坏性更小。
四、超高产优质“巨型稻”---更便宜,口感更好的大米
如何让人们吃上口感更好,价格更便宜的大米,也是中科院的研究课题。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在2017年10月宣布,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株高可达2.2米、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
据夏新界介绍,这种“巨型稻”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穂最高实粒数达500多粒,单季产量可超过800千克/亩。
“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种质材料。
五、寒武纪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器---让手机性能更好,价格更低
在你使用手机的离线翻译、文字转换为语音、人脸识别、图像美化等功能时,其实也在考验着你的手机芯片。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孵化出的“寒武纪”,做的这是这项研究,它们在媒体上经常被称作与国际巨头赛跑的“独角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以英特尔、ARM等为首的科技巨头,在CPU、GPU芯片领域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布局与深厚的专利积累,国内相关企业要想赶超,实属不易。
但从另外一方面看,作为全新技术领域,AI 芯片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尚属起步,它可广泛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服务器等。国内企业若能抓住机遇,便可实现快速发展。
来自寒武纪的 cambricon1A芯片,最大的特点是功耗小、专用AI运算,是全球最先运用于手机移动终端的智能芯片,目前这款1A芯片已用于华为手机 mate10 的麒麟970芯片系统中,并远销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其知识产权部总监胡帅胡帅介绍,寒武纪还在通用深度学习算法、智能机器人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未来将有一大批用于无人驾驶、手机终端、服务器终端的技术成果实现转化。
写在最后
1984年的中关村开始初显繁荣景象。在上一年,新创刊的《经济日报》对陈春先进行了连续的报道,他被塑造成一个勇敢的“弄潮儿”,他的实践证明走出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将大有作为。于是,在这种声音的鼓动下,一批批的科技人员跳进了商品经济的大海。在此前的一年,科海、京海等公司已经相继出现,而到第二年,四通、信通和联想等公司又先后建立。
上面这段话来自著名作家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书中说到一件往事,当年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找柳传志谈话,问他对公司有什么打算,他信誓旦旦地说:“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
这个数字,相比今日的联想,已是天壤之别。
但如果你看到联想当年成立时,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中科院传达室时,也许能体会到从中科院走出的柳传志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走的多么不易。
日后,这间小小的传达室常常与惠普的那个著名的斯坦福车库一起被相提并论。
不可同日而语的,还有中科院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态度。
据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介绍,十八大以来,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7万亿元、利税2289亿元;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1.7万亿元,上缴税金450多亿元。而“十三五”期间的目标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和院所投资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累计超过4.8万亿元,利税48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孵化“双创”企业5000家;为不低于2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5年间专利实施超过1万件,有效专利5年实施率达到20%。
而今,当已经70多岁的柳传志带领着几十位企业家再次来到中科院,雷锋网发现,他所强调的依旧是:
中关村的企业家真应该更多地跟中国科学院密切结合,因为本来就有天然的联系,应该考虑怎么样把更好的、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加产业化、更加接地气,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当年那些尚在象牙塔中的科学技术成就了联想,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站在台上,依旧充满激情地鼓励着后辈用科技强国,而产业化、接地气依旧是他再三强调的事情。
责任编辑:杨茗
上一篇:男性口服避孕药研究获进展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