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2.jpg

蜜蜂授粉,樱桃更甜

人民日报 2018-07-16 作者:冯华

  近日,走进我国大樱桃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樱桃园内大部分露地樱桃都采收结束,偶尔几株晚熟品种还挂着红润的果实。问起今年的收入,石河镇望峪村党支部书记蔡德宽笑着说:“自从开展蜜蜂授粉后,樱桃树坐果率明显增加,樱桃产量不敢说增加了多少,但是品质明显有提升,收益高了不少。”

  蜜蜂授粉比人工授粉更均匀,作物产量更高、口感更好

  蜜蜂授粉,对山海关区的果农来说已经不算新鲜事儿了。这里的大樱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2万吨,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这几年,蔡德宽发现,樱桃产量是提高了,品质却没有相应提升,导致果农收入也提不上来。

  谁也没想到,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小蜜蜂,给果农带来增收的希望。

  “蜜蜂是世界公认的最理想的授粉昆虫,它会自动选择最佳时机授粉,比人工授粉更均匀、不损伤花朵,因此作物产量更高、果形更周正、口感风味更好。”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礼生介绍,蜜蜂授粉不仅效率高、效果好,成本也更低。

  2015年起,秦皇岛市承接实施了农业农村部“大樱桃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并在山海关区建立了应用示范区。

  “刚开始我们还半信半疑的,但等樱桃成熟后,把蜜蜂授粉的跟普通的一对比,发现商品果率高出不少,大家才服气。”蔡德宽说,今年他种的大棚樱桃最高售价达到每斤180元,露地樱桃也卖到10多元一斤,赚了个盆满钵满。

  占明大樱桃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张胜告诉记者:“蜜蜂授粉提升了品质,樱桃口感酸甜适中,果汁浓郁。合作社的80亩樱桃还没成熟,就已经被省内外客户预订一空了。”

  蜜蜂授粉让果农切实尝到了增收的甜头。据统计,秦皇岛市樱桃蜜蜂授粉区平均亩产3300斤,商品果率90%,效益大幅提高,每亩比过去增收约3000元,带动山海关农户增收达3万元以上。今年,全市共设置14个放蜂点,蜜蜂授粉覆盖面积2万亩,辐射带动7000多户农户。

  山海关区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农业农村部集成示范推广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以来,全国已有15个省近20种作物应用了蜜蜂授粉技术,建立试验示范区近60个,示范面积累计达1000多万亩,增产幅度10%—40%,油菜等大田作物平均每亩增收300元左右,草莓、番茄等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增收3000—5000元,取得了增产、提质、增效、减药、安全的显著效果。

  蜜蜂对农药更敏感,促进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变

  秦皇岛市农业局局长夏溢更看重的,是蜜蜂授粉带来的绿色生产方式。

  “蜜蜂对农药的敏感度比人还高,50%以上的杀虫剂对蜜蜂来说都是剧毒或高毒,因此采用蜜蜂授粉就意味着基本上不能打杀虫药。” 秦皇岛市植保站站长董立新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蜜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员”。

  那么,对于樱桃树的病虫害如何防控?

  在蔡德宽的樱桃园里,每棵树上都挂着一个开着几个圆孔的紫色纸袋,“这是南京新安中绿公司专门研发的‘斑翅果蝇诱剂袋’,能散发出果蝇喜欢的气味,吸引它们进入袋中,可管用了!现在我种的100多亩樱桃,农药用量减少了50%,再也没闹过果蝇。”蔡德宽高兴地说。

  杀虫灯、性诱、食诱、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越用越多,改变了农民依赖化学农药的传统思维,生产过程更“绿色”,并且带动了其他作物的化学农药减量。夏溢介绍,秦皇岛市绿色防控面积扩大到85万亩, 2017年全市农药使用量减少275吨,连续3年实现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将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通过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了农作物病虫危害,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赵中华告诉记者,示范区试验示范表明,通过绿色防控,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3次,使用量减少30%以上。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养蜂业仍主要以获取蜂产品为目的。而在世界养蜂发达国家,普遍以养蜂授粉为主、取蜜为辅。在这些国家,相对于蜜蜂授粉作物增产贡献而言,蜂产品收入只占到很小的部分。目前,我国的蜜蜂授粉尽管取得不少成效,但要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还有技术模式、推广机制等问题亟待解决。

  赵中华表示,针对保护利用蜜蜂授粉应用技术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要进一步强化技术模式集成,发挥植保体系专家和蜜蜂产业体系专家作用,组建蜜蜂授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明确适宜授粉蜂种、放蜂数量、蜂群摆放布局等技术指标。张礼生则建议,目前还应加速普及蜜蜂授粉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规模,提高农民认识水平,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6日 20 版)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