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发现1.2亿年前美颌龙类新物种

科技日报 2019-11-27 作者:操秀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中外科学家26日在北京宣称,他们在河北丰宁地区发现了一个美颌龙类新物种,对理解恐龙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于《白垩纪研究》。

  据了解,邢立达团队描述了从年代上介于德国索尔恩霍芬群岛的上侏罗统地层和中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两个主要化石产出地层年代之间的一个新种,产于中国华北地区的花吉营组。属名“迅猛”表达的是这种小恐龙行动迅速,性情凶猛,种名“英良”是向收藏标本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致敬。

  英良迅猛龙与其它的美颌龙类的区别为一种独特的骨骼形态,包括趾骨IV-4比IV-3长、独特的颅后特征组合、超长的小腿等。在系统发育分析中,英良迅猛龙嵌套在热河和索尔恩霍芬的类群之间,对于已知的分支范围和类群多样性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地层学上,英良迅猛龙是亚洲美颌龙类中最早出现的,也是该类群中最小的物种。

  英良迅猛龙是一种生活在早白垩世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其化石并不完整,缺失头部等位置,但从同类恐龙可以推断,其全长约30厘米,有修长而灵活的脖子,上面长有一个轻巧的头骨,嘴巴里的牙齿小巧但非常尖锐,边缘弯曲,对于比它小的动物来说是致命的武器。得益于大大的眼眶,英良迅猛龙具有敏锐的目光及较强的捕猎能力。另外,英良迅猛龙的后肢强健修长,这使它能够突然加速去捕捉奔跑中的小动物,速度惊人。

  据悉,科学界关于美颌龙类恐龙的栖息地偏好和多样性模式仍然存在疑问,英良迅猛龙提供了两个更广泛的可能或依据:根据之前提出的反鸟类组合的多样性,花吉营组可能保存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最古老的动物群,该动物群与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和产出其它美颌龙类的义县组的生物组合都不同;英良迅猛龙可以成为重建生物地理和地层模式的一个有用的校准点,并估计美颌龙分支的异速生长趋势。

  上图 装架展示的英良迅猛龙群。邢立达供图

  下图 英良迅猛龙复原图。刘毅绘制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