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首条高寒地区极高风险哈(尔滨)牡(丹江)高铁隧道贯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8-01-17

  16日,世界高寒地区唯一极高风险高铁隧道,即哈(尔滨)牡(丹江)高铁爱民隧道贯通,标志着哈牡高铁线下工程全部完工。根据计划,哈牡高铁将于2018年底通车运营。

  爱民隧道地处北纬44.6度的牡丹江市,全长2.94公里,位于我国高寒地区,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摄氏度。隧道高差41.8米,两边坡度分别是14.8‰、18‰,极大地突破了高铁线路5‰的坡度。

  零下35摄氏度和短距离“V”字形上下运行,成为爱民隧道建设面临的两大技术难题。

  “高寒区高铁,最先遇到的就是防冻胀、防雪害和冬季施工。”隧道设计大师史玉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爱民隧道全线穿越多处“松散沉积层”“第三系泥沙岩”等地层,五级、六级围岩长度占比达95%,被称为“高寒地区地质博物馆”。

  为什么要设计成高差达41.8米的“V”字形?“哈牡高铁全长293公里,受地形限制,线路在即将进入牡丹江市时,必须从爱民区地下通过。”中国铁建22局项目部经理李宝成说,这个地下高铁隧道地质属严重的“松散沉积层”,为保证让动车以42秒时间安全通过,经过多方计算设计,最后形成现在这个两边坡度分别是14.8‰、18‰,高差41.8 米的“V”字形方案。

  面对零下35摄氏度超低温冻胀,以及保证高铁动车“V”字形快速进出两大难题,中国铁建22局最终决定对隧道进口段蠕滑地质采取“抗滑桩防护+地表注浆”等措施,如同在豆腐块中植入了“钢筋铁骨”,提高了土层自稳性,保证了安全掘进。

  独特的“V”字形设计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项目创新出给富水沙层做“止浆墙”等办法,达到了让动车42秒穿越隧道的设计要求。

  “爱民隧道建设攻克了高寒、浅埋、偏压、富水、大跨等难题,其创新做法值得我国高寒地区隧道建设借鉴。”史玉新说。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