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他们在8种毒气弥漫的隧道内掘进

科技日报 2019-04-23

  防毒面具在这里是标配。有毒有害气体在非煤系地层赋存,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首次遇到。

  4月21日,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获悉,正在建设中的中缅国际通道大理至临沧铁路有毒有害高风险隧道——红豆山隧道正洞已掘进3699米,占隧道正洞长度的三分之一,标志着隧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红豆山隧道地处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境内,全长10.6公里,穿越无量山脉,紧邻澜沧江,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红豆山隧道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2017年5月隧道内开始出现有毒有害气体。国内地质专家现场调研后认为,红豆山隧道赋存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区域占全隧70%以上,已经超出了地质勘探的认知水平,尚无成熟技术可供运用,其防治措施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

  由于隧道内已经发现了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8种有毒有害气体,工人们施工时经常得佩戴防毒面罩。

  “隧道内一个是剧毒,一个是爆突。剧毒是硫化氢气体,吸入微微的一点含量,就可能使人窒息。另一个是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爆突。二者都会引起人员的伤害。”中铁十局大临铁路项目部经理赵宇说,有毒有害气体在非煤系地层赋存,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次遇到。

  目前,中铁十局联合国内知名高校、专业科研院所以及设计单位就隧道非煤系有害气体区段施工关键技术开展科技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突破,可对有害气体超前探测防突检测和监测。

  据了解,在日常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采用消石灰爆破技术对有毒有害气囊实施爆破,随后喷石灰水,使两种物质充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然后再通过剧烈的通风,把有毒有害气体进一步稀释,紧接着委托第三方人员戴着防毒面具进行监测,直到达到施工标准。

  西南石油大学地质灾害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苏培东说,这个隧道积累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修筑川藏铁路、滇藏铁路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