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4).jpg

折叠屏能否“折叠”出手机新机遇?

新华网 2019-02-28

  继三星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之后,中国华为公司日前在巴塞罗那产品发布会上也推出一款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折叠屏手机。这种“新式”手机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刷屏”,引发广泛热议。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折叠屏幕等新技术有望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下一个风口。但这种产品也必须用市场口碑来证明它不仅仅是“让屏幕变大了一点”而已。

  手机折叠屏带来想象空间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幕前,三星公司就抢先发布了新一年的主力智能手机产品。其中,采用折叠屏幕设计的智能手机Galaxy Fold备受瞩目。这款手机外壳上配有一个显示屏,但如果将其打开,里面会呈现出另一块7.3英寸的显示屏,这一尺寸已接近一些小尺寸平板电脑。

  紧随其后,华为发布了首款5G折叠屏手机Mate X。它搭载华为首款7纳米工艺多模5G芯片巴龙5000,可实现高速下载,在相关网络支持下可实现最快3秒下载一部大小为1G的视频。这款手机可能在今年6月前后发售。

  更好的视觉体验、更多的应用可能、更快的速度,折叠屏手机让人们浮想联翩,同时也免不了“货比三家”。

  国际分析机构福里斯特公司副总裁托马斯·赫森认为,与三星Galaxy Fold相比,华为的新产品毫不逊色。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之下,三星的折叠屏手机更加实用,而华为的折叠屏手机细节完成得更出色。

  在与普通智能手机相仿的体积内,折叠屏技术增加了显示面积,为下一代智能手机产品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除三星和华为外,不少手机厂商也在发力折叠屏技术,例如TCL展示了折叠屏概念机,OPPO发布了该品牌折叠屏手机的照片,小米公司正在研发双折叠屏手机。

  柔屏技术的成熟期正全面到来

  折叠屏手机的出现离不开可折叠的AMOLED柔性显示屏等技术的支撑。AMOLED是目前柔性显示屏中最常见的一种,与传统液晶显示屏相比,柔性显示屏具有低电耗、高亮度、多色彩、更轻薄、能弯曲等特点,优势明显。

  以华为Mate X为例,它采取四层结构设计:最上面一层是高分子材料的屏幕保护层,第二层是可弯曲的柔性显示屏,第三层是软胶支撑片,最下面一层是转轴。转轴的设计最关键,是一道集合了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工业设计等多门学科的综合题,几乎决定了折叠机的成败。

  据TCL通讯全球销售与市场中心总经理李绍康介绍,柔性显示屏和可折叠移动设备的实际应用需要克服三个挑战:可折叠的AMOLED柔性显示屏本身,耐用的机械外壳及全新的配套软件。

  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智能手机所使用的AMOLED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三星、LG等公司手中,但近些年来,中国厂商正加快国产化步伐,例如TCL、京东方等中国公司已开始投资布局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

  中国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指出,2018年,中国有多条AMOLED面板线投产或扩产,预计未来3至5年资金投入规模可达3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中国大陆面板总产能有望在2019年成为全球第一。

  折叠屏内涵不仅是“大一点”

  折叠屏很惊艳,但有人说,它只是让手机更大;有人说,它只是看起来更酷;也有人说,它只是让手机更贵了。调侃中其实也不乏对这一产品未来新体验的期待。

  游戏中更多的提示窗口和视觉体验、更清晰的实时视频对话、工作中更便捷的掌上操作……人们不断开着脑洞。许多软件厂商也在摩拳擦掌,就软件适配和大屏幕的新应用场景谋划未来。

  智能手机发展趋势是本届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热门话题。据美国市场分析机构“国际数据公司”此前发布的数据,2018年第四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4.9%,这也是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下跌。不过,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5G和折叠屏幕等新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市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迎来转机。

  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董事总经理哈亿辉指出,除非产品能够真正带来差异化的体验,否则消费者不会认为有必要花钱更新手中的产品,而且折叠屏手机当前价格导致目标客户群体数量有限。赫森也认为,折叠屏手机大规模普及尚需时间。

  三星和华为折叠屏手机目前的报价均过万元人民币,高昂的售价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不少业内人士也对折叠屏手机的铰链耐用性、电池寿命、手机厚度以及能否实现量产等问题提出了质疑。

  目前,三星公布了折叠屏手机最多可折叠30万次,华为暂未公布折叠次数,但据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透露,目前主要技术障碍已经克服,实现量产后,折叠屏手机的价格有望大幅下降。(执笔记者:冯玉婧;参与记者:张家伟、郭求达)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