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中国“芯”才有未来南方都市报 2018-04-23 |
近日,“芯片”成了国民心病,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提上议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有的人痛心国人热衷于外卖、共享出行的“浮躁”,而责备对造芯的资金投入不足。且不说外卖、共享出行等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国民幸福感的创新价值,对它们的重视与投入与造“芯”也不矛盾,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把造不出“芯”的锅甩到外卖身上,是说不通的。
的确,半导体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可仅靠土豪式砸钱远远无法实现自主创新,因为它还是一个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产业密集型行业,需要各方面的能力都全面跟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坦言,芯片从设计、制造到封装产业链漫长,涉及领域广,尤其需要经验的积累,缺“芯”现状非短期所能改变,要有耐心。例如,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米磊介绍,中国在芯片核心产业链流程中的一个难点,就在于纳米技术,“当前国际上可达到的芯片量产精度为10纳米,我国能达到的精度为28纳米,还差两代。而且,关键原材料和设备还都是进口”。可见,中国的产业基础是相对薄弱的,而芯片制造本来就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各项技术发展,造“芯”不能一蹴而就,甚至可能是一代人的事。
在接受了造“芯”需要足够的时间长度后,更需要转变的是思维。以往,一说到推动科技发展,就会想到常用的产业政策、科研基金,它们本质上都是补贴,属于扭曲市场要素价格、违背市场规律的计划经济思维。尤其是在产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这种对于成功获取突破的迫切心理及为此提供的补贴,很可能会被利用。由于短时间内取得技术发展不可能,要获得补贴就可能导向欺骗、虚假成果、再欺骗的恶性循环。曾震惊中国的汉芯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骗补丑闻。这是科研造假中比较严重的一起,却不是唯一一起,如果以补贴鼓励科研人员在短期内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就等同于给了他们造假的动力。
技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要获得自主创新这颗“蛋”,光盯着它看是没用的,得把生蛋的“鸡”养好。也就是说,与其迫切地将资源、资金都一股脑投入到某个产业指望快速产出、实现突破,不如先认清技术发展与创新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试验基础的事实,再顺应规律创造自主创新所需要的科研环境、创新环境,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有效产出———比自主创新更迫切的是搭建好自主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具体而言,首先是改变对科研成果快速产出及确定性的极致追求,给科研开放合作的环境和足够的试错空间。科研就是不断尝试、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导向成功的过程,失败是必经之路,并不可耻。曾作为倪光南院士助手参与过方舟C PU等研发的科研人员梁宁,在复盘方舟败局时总结,高度依赖确定性会导致对确定性的盲目追求和过度管理,而创新和创意是与不确定、失败一路相伴的。也就是说,科研需要容错机制。
其次,开放合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至关重要。闭门造车从来不是好事,既然国际上已有先进经验,开放合作、增进交流、引入人才,都是积极措施。国产芯片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无需执着于所有配件都完全国产。在全球化背景下,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也是依赖国际分工,而非追求完整的技术树。
此外,还需要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益,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上。此前,科研人员浪费大量精力在行政事务上,最典型的是报销制度,研究生做得最多的是帮导师找发票、贴发票。2016年,相关改革措施已出台,期望在可见的将来能有成效。
在中国,比“芯”更缺的是良好的造“芯”生态。改变思维,接受技术发展的真实规律,理顺机制,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才能让中国走向有“芯”的未来。
责任编辑:杨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