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495810167,2612011386&fm=26&gp=0.jpg

自动驾驶,渐行渐近!

人民日报 2019-06-05

  

  数据来源:《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2018年度工作报告》

  核心阅读

  作为目前科技产业界的热门领域,自动驾驶的发展引人关注。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自动驾驶的产业远景令人期待;另一方面,应用场景有待明确,安全性能亟须保障,自动驾驶落地的技术挑战也不少。

  经过最初的探索,整个行业已渐趋务实和理性。自动驾驶要“进化”,需要软硬件性能的全面提升,也离不开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产业体系的搭建和完善。

  科技产业界的“流量明星”自动驾驶面孔多样:极具潜力的远景给人无限期待,高度复杂的挑战又令人心生迟疑。

  一方面各大企业携最新产品亮相,为自动驾驶“吆喝”;另一方面专家为自动驾驶落地把脉,应用前景仍不明朗。日前在贵阳举办的2019数博会上,自动驾驶就呈现出这样不同的面孔。

  从理念到产品,自动驾驶能否迈过技术长河,将在哪些领域率先应用,离你我还有多远?

  形态革新

  汽车变得更聪明

  自动驾驶之所以曾看似遥不可及,很重要的原因是机器太“笨”了。而今,借助最新的人工智能、雷达、地理信息等技术,机器变得更聪明:不仅能“看”,还没有盲区;有了“智商”,懂得变道和转弯、加速和刹车。路口是红灯还是绿灯、左转还是右转、与前车保持多远距离……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机器来判断。

  从有人到无人,变化的不仅是驾驶形态。在自动驾驶专家、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甘沙看来,出行方式的革新还将创造新的业态——乘客经济,即在路上工作、消费和娱乐。

  自动驾驶的革新,离不开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外在环境的支撑。近年来,我国推进汽车、交通、通信融合,搭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技术环境方面,5G、人工智能等联动布局,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国较早探索无人驾驶立法和测试体系。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深圳等先后发布了地方性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管理规范或征求意见稿。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院智能化部部长张永刚建议,国家层面应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测试体系,从场景、算法、测试方法等多方面完善对自动驾驶的评价。

  技术升级

  攻关是一场艰难的“长征”

  前景看似很美妙,但在自动驾驶面前有一条技术长河,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自动驾驶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涵盖软硬件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瘸腿”都跑不起来。

  比如,无人车看清周边环境,需要精密的感知技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介绍,近年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快速提升,但遇到雨、雾等恶劣天气时,它就成了“瞎子”,目前仍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要让无人车根据环境做出选择,还需要高效的“大脑”。然而,自动驾驶是遵守规则的“好学生”,现实中的路况通常瞬息万变,机器难以对一些突发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此外,与几乎所有人工智能应用一样,自动驾驶要“进化”,需要“喂”入大量的数据,这又非常耗费时间。

  王飞跃介绍,自动驾驶离不开通信技术,有了更快、更稳定的传输,才能形成一套智能车联网系统。专家在数博会上表示,5G通信将是推进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

  吴甘沙认为,做自动驾驶,越往后难度越大,是一场艰难的“长征”:“我们目前完成的99%也许只是征途的1%,最后的1%可能还需要99%的努力。”不过,业界专家认为,自动驾驶总体上是一个工程问题,就像建房子,不是搭建海市蜃楼,难在如何造出来、造好。

  与很多人工智能应用类似,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我国在算法、核心硬件上相对较弱,但有数据和应用场景的“主场优势”。“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一个影响因素是计算效率不够高。”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说。

  自动驾驶专家、禾多科技创始人倪凯介绍,我国交通密度大、场景比较丰富、市场大,有助于本土企业积累丰富的道路测试数据,形成一套适应我国情况的解决方案。

  安全,是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初衷。某机构测算,要证明无人驾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人驾驶安全,需要跑上110亿英里,这意味着用100辆车没日没夜跑500年。业界把每行驶多少里程需要人工干预一次,作为衡量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的标准之一。目前,表现最优秀的无人车的数据是1.1万英里。“建立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全球标准很重要。”专家表示。

  应用落地

  “步步为营”成业界共识

  根据车辆的智能程度由低到高,业界把自动驾驶分为从L0级到L5级的6个等级。其中,L1、L2等辅助驾驶技术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但L3级别以上还未大规模落地。

  如果向业内人士询问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你可能会得到多种甚至对立的答案。

  倪凯介绍,大体来说,产业界有两种研发路径。一是“一步到位”的模式,即研发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二是“步步为营”的模式,即在传统汽车上逐渐新增一些自动驾驶的功能,再向完全自动驾驶过渡。

  王飞跃的判断是,自动驾驶会从厂区、机场、码头等特定封闭场景普及,之后是市政公交、出租车,最后才是开放的城市道路。

  经过多年尝试,“步步为营”的路线逐渐获得业界认同。

  事实上,自动驾驶兴起头几年,产业界对技术的估计过于乐观,加上国际上数起资本并购的刺激,出现了一些泡沫。2018年以来,一些产品交付不如预期,又发生了几起无人车事故,自动驾驶明显降温。

  “自动驾驶比较容易做出展示,但要落地很难。”IDG资本执行总监丁飞说,自动驾驶热的降温,是成长过程中要交的学费。

  然而不少业界专家认为,当前,自动驾驶降温,对行业可能是好事,有利于真正做创新的企业冒出来,从而在自动驾驶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倪凯介绍,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各领域助推自动驾驶发展,整个行业也在努力提升软硬件性能。业界预计,未来3到5年,某些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将实现规模量产,而在代客泊车、高速公路等限定场景下,L4级自动驾驶将开始应用,下一个10年或是落地关键期。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