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网络模型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7-12-27

  定义及介绍

  语义网络模型又叫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A.M.柯林斯和奎林(J. R. Quillian)于1969年提出的。

  该模型认为,长时记忆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些特征。有关概念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网络系统(见图)。图中的圆点表示结点,代表一个概念,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概念与特征的关系,以此构成一个复杂的层次网络。该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相应的分级贮存。在每一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各概念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水平上。这样的分级贮存可以节省储存空间,体现出“认知经济原则”。

  

  该模型是一种预存模型,表明由一些概念的联系构成的知识,预先就已贮存在语义记忆中。当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可以沿着连线进行搜索。搜索是这个模型的加工过程。1

  实验过程

  实验假设:一个特定的问题将会激活层次网络的一个结点,穿过层次网络去发现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距离越长,则所用时间越长。

  实验过程:向被试呈现一些简单的陈述句,如“金丝雀是鸟”、“金丝雀是动物”、“金丝雀是金丝雀”(他们之间的区别是语义存储水平上的不同),句子每次只随机呈现一句。要求被试用按键的方式对句子的真假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结果发现,被试判断“金丝雀是金丝雀”比判断“金丝雀是动物”时间更短,判断“金丝雀是鸟”比判断“金丝雀是动物”的时间更短。

  实验结论:“金丝雀是动物”句子中的动物与金丝雀相距两个层级,会出现距离或者是范畴大小效应,即“金丝雀是鸟”比“金丝雀是动物”的判断时间要快。证实了在层次语义网路模型中,主语节点与谓语节点之间的距离越远,证实该陈述句所需时间就越长

  评价

  该模型可以通过“范畴大小效应”来得到验证,但无法解释“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以及“作出否定判断时反应反而快”的现象,而且缺乏概念间的横向联系,从而限制了其表征和加工能力。1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水钙沸石

下一篇:触觉刺激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