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状丘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2-07

  岛状丘又称岛山,指在发育很好的平原上的孤立小山,看起来很像是高出海面的孤岛。

  该术语较常用,但有时仅指热带和亚热带条件下,由花岗岩和片麻岩之类深成岩构成的小山,并以光秃岩石构成的陡峭曲坡为特征。

  简介

  岛状丘(inselberg)通指干旱地区侵蚀轮回到晚期阶段形成的基岩山丘,由空中俯瞰有如海上孤岛突立于山前夷平面上故名,岛状丘在其他地区也能形成。

  如热带地区平原上的岛状丘,往往由节理稀疏的花岗岩组成,因抗蚀性较强,故成兀立于周围地面上的岛状丘。

  特征

  岛状丘常以山脊、山岭或孤立小山的形式出现,其形成是由于侵蚀的结果。光秃的岩石穹窿称为穹窿状岛状丘,具有像剥洋葱头般层层剥离的同心岩壳(厚度由几公分到6公尺)。岛状丘基部往往存在山足侵蚀面。

  岛状丘的晚期可发育成由一堆大顽石构成的残丘。同岛状丘相似而是在非热带条件下形成的孤立的丘陵,称为孤丘(monadnock)。

  举例

  越南的三岛山是一座绵延约50千米的岩石山脉,位于红河中游地区,西北起自宣光省的山阳县,东南止于永福省的金英和多福两县,其间有三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天市山、石盘山和扶义山,因山腰时常云雾缭绕,看上去犹如三座云海上的岛屿,故被民间称为三岛山。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入渗容量

下一篇:斜向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