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监测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2-19

  土壤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查清本底值,监测、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的优先监测物应是对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的物质。如汞、镉、铅、砷、铜、铝、镍、锌、硒、铬、钒、锰、硫酸盐、硝酸盐、卤化物、碳酸盐等元素和无机污染物;石油、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三氯乙醛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由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引入的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土壤污染组分的测定,属痕量分析和超痕量分析,加之土壤环境的特殊性,一般认为监测值相差10~20%是可以理解的。土壤污染监测结果对掌握土壤质量状况,实施土壤污染控制防治途径和质量管理有重要意义。

  土壤污染监测的分类

  土壤污染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查清本底值,监测、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根据监测目的,可将土壤污染监测分成下述几类: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土壤质量监测就是要根据质量标准考察和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我国目前颁布的这类标准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GB/T 18407--2001)、《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等。根据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明确监测目的,如依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三级标准判定当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属于几类土壤;同时也可根据相关标准判断是否适于用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这是对于污水灌溉、污泥土地利用及固体废弃物土地处理的土壤,进行长期的、常规性动态监测。其目的是摸清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水平以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以考察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危害,从而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防治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污染事故性监测

  这是对废气、废水、废液、污泥以及农用化学品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事故进行应急性监测,以确定引起事故的污染物来源、种类、污染程度、扩散方向及危及范围,以便为行政主管部门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正确的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土壤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不同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为环境保护、环境区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提供依据。

  土壤污染监测的特点

  由于土壤组成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土壤认识的局限性等都给土壤污染监测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也使土壤与大气、水体污染监测相比更具有独自的特点。

  空间变异性特征,增加了土壤监测的复杂性

  土壤是物理状态上包括固、气、液三相组成的分散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呈不均匀性。当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其迁移、转化受到土壤性质的影响,将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所以,土壤监测中所采集的样品往往具有局限性。如当污染水流经农田时,污染物在其各点分布差异很大,即使多点采样,收集的样品往往代表性不够,其监测中采样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因此,样品采集时必须要注意尽量反映其实际情况,使采样误差降低至最小。

  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变化慢,滞后时间长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一般土壤必测项目一年测定一次,其他项目可每隔3~5年进行一次。

  自然界食物链循环的基础

  因此土壤污染的监测不仅要考虑污染物的种类与总量,更重要的还要对与植物吸收量之间有密切关系的污染物的有效态进行分析监测,同时还要观察和检查农作物生长发育是否受到抑制,有无生态变异,以及对人体健康有无危害。只有这样综合考虑,才能全面评价土壤的污染。正因为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所以土壤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定出类似与大气和水的污染判定标准。

  土壤监测项目一般根据监测目的确定

  背景值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水平,要求测定项目多。污染事故监测只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测定那些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

  我国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3类: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规定必测项目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要求测定镉、汞、砷、铜、铅、铬、锌、镍、滴滴涕、六六六和pH共11项。选择必测项目根据监测区域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具体由各地自行确定。选择项目指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和农业生态环境指标。如土壤有机质、质地、CEC、Eh、全氮量、硝态氮、水溶性磷等,同时还应包括各种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所造成的土壤侵蚀活动等。

  不论上述任何项目的测定,土壤样品必须要经过前处理,而且前处理过程比水和大气要复杂而且要求严格1。

  监测项目及方法

  土壤环境的监测项目可分为:

  物理指标

  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孔隙度、密度、温度、毛细作用等;

  化学指标

  酸碱性、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毒非金属(汞、镉、铬、镍、铅、砷和硒等)、氟化物、农药残留量(有机氯、有机磷等)、石油及其产品等;

  生物指标

  土壤动物如蚯蚓数量、微生物种群、土壤酶等。土壤污染监测方法与水、大气的监测方法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常用方法如重量法适用于测定土壤水分;容量法适用于浸出物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测定,如Ca2+、Mg2+、Cl-、SO42-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适用于重金属如Cu、Cd、Cr、Pb、Hg和Zn 等组分的测定;气相色谱适用于有机氮、有机磷及有机汞等农药的测定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水功能区划

下一篇:土壤板结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