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溅带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刘勇

  冲溅带又称破浪带。指自波浪开始变形产生冲溅地点到岸边之间的地带。

  其宽度受水下岸坡坡度的制约,通常在100-200米之间,坡降平缓的海底其宽度可达数百米。在冲溅带由于冲溅作用常形成沿岸沙堤。1

  简介

  海岸和碎波线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冲溅带。

  碎波线是指波浪开始破碎的地方。碎波线的位置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波浪的高度和方向以及潮汐情况。

  在冲溅带内破碎波变形并朝着海岸方向传播,并且破碎波还可能二次破碎。通常冲溅带内的碎波高度约为当地水深的0.4倍,但碎波高度的变化往往很大。碎波对吸入沉积物特别有效,然后沿岸流会沿着海岸线输送这些沉积物或是将其输送至更远的海中。

  特点

  靠近浪基面附近,随着波浪向岸传播,水深愈小,波高逐渐增大,当水深为波高的两倍时波浪开始倒卷破碎。其宽度受水下岸坡坡度的制约,通常在100~200米之间,坡降平缓的海底则可达数百米。在冲溅带由于冲溅反作用常形成水下沙堤。

  水下沙堤

  水下沙堤是一种水下堆积地貌,它形成在浅水区冲溅带,是冲溅作用的产物。当水深相当于1-2个波高时,波浪便发生冲溅,然后又比较小的波浪要素(波长、波高、波速)的波浪继续向前,在相当于两个新的波高深度处又形成冲溅。冲溅的产生,使部分波能损耗,发生沉积作用,形成堤状的水下堆积地貌,称为水下沙堤。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流溅带

下一篇:岩屑流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