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基甲酸乙酯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6-19 作者:侯传涛

  氰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化学物质,别称乙基氰基甲酸酯、氰甲酸乙酯。分子式是C4H5NO2。无色液体。可溶于水,微溶于氯仿和甲醇。应存放在充有干爽惰性气体的容器内,并放在阴凉,干爽处。远离氧化剂。

  物性数据

  1.性状:无色液体。

  2.密度(g/mL,25/4℃):1.003

  3.熔点(ºC):未确定

  4.沸点(ºC,常压):115-116

  5.折射率:1.381

  6.溶解性:可溶于水,微溶于氯仿和甲醇。1

  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22.26

  2、摩尔体积(cm3/mol):91.4

  3、等张比容(90.2K):224.3

  4、表面张力(dyne/cm):36.2

  5、极化率(10-24cm3):8.82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6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50.1

  6.重原子数量:7

  7.表面电荷:0

  8.复杂度:110

  9.同位素原子数量:0

  10.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远离酸,氧化物,水分。2

  急救措施

  急 救:

  吸 入: 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晴接触: 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立即就医。

  食 入: 漱口,禁止催吐。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咨询医生。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消防措施

  灭火剂:

  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

  消防人员须佩戴携气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泄露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蒸汽或粉尘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环境保护措施:

  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禁止冲入下水道。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封闭排水管道。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

  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汽。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如需罐装,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37°C。

  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保持容器密封。

  远离火种、热源。

  库房必须安装避雷设备。

  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置。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侯传涛 - 副教授 - 青岛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倾斜能见度

下一篇:2-氟-4-甲基吡啶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